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送柴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诗的内容来看,《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相关阅读
1 九日登高翻译赏析_九日登高原文_作者王昌龄

《九日登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 【查看全文】

2 城傍曲·秋风鸣桑条翻译赏析_城傍曲·秋风鸣桑条原文_作者王昌龄

《城傍曲秋风鸣桑条》作者为唐朝诗人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 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查看全文】

3 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翻译赏析_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原文_作者王昌龄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查看全文】

4 从军行二首翻译赏析_从军行二首原文_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作者为唐朝诗人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 【查看全文】

5 青楼曲二首翻译赏析_青楼曲二首原文_作者王昌龄

《青楼曲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其一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查看全文】

6 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翻译赏析_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原文_作者王昌龄

《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作者为唐朝诗人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前言】 《长信秋词五首》是唐代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