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鲜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2-06-06
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鲜。时朝鲜王李昖湎于酒,弛备,吉乃遣其渠行长率舟师数百艘,逼釜山镇。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是时,倭已入王京,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
七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八月,我兵稍集。行长等颇习兵,诈谓不敢与中国抗。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惟敬至平壤,行长执礼甚卑。诡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惟敬既还奏,廷议以倭多变诈,未可信。我师利速战,乃趣应昌等统兵进击。
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黄金十万犒慰。
二十一年正月,平壤大捷。初,沈惟敬三入平壤,约以正月七日,李提督赍封典,过肃宁馆。初四日,我师抵肃宁。行长遣牙将二十人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六日,抵平壤,诸将逡巡未入,形已露,倭悉登陴拒守。是夜,倭袭李如松营,击却之。如松属游击吴惟忠攻牡丹峰阴取西南,令祖承训等诡丽装。八日黎明,鼓行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稍却,如松手斩先退者以徇。倭方轻南面为丽兵,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方战时,吴惟忠中铅洞胸,犹奋呼督战。而如松坐骑毙于炮,易马驰,麾兵愈进。我师无不一当百。是役凡得级千二百八十五。朝鲜郡县,如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平,归平壤。
谷应泰曰:救邢救卫,《春秋》之义也。况乎势拱神京,地牵关海,蓟、辽之外藩,东江之咽噎,一或失守,重险撤焉。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B. 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C.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D.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赞画军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神宗:明万历皇帝庙号,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在位期间进行援朝战争,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B.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明沿边与要地驻军驻有游击将军,常常在敌后以游击的方式进行破坏。
C.封典:封建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始于晋代,至唐完备,其制各个朝代略有不同。
D.春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大事,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体史书命名为《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鲜安享太平日久,朝鲜王李昖沉湎于酒,防备松弛,这给倭寇侵略提供了契机。
B.明军先期入朝作战的军队,人马伤亡较多,主帅阵亡,这与明军不熟悉地形有关。
C.倭军首领用诈术故意示弱,想行缓兵之计,明军识破后仓促地派宋应昌统兵进击。
D.明军将领吴惟忠、李如松带领士兵无惧生死奋勇杀敌,取得平壤大捷的伟大战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松属游击吴惟忠攻牡丹峰阴取西南,令祖承训等诡丽装。(4分)
(2)倭炮矢如雨,军稍却,如松手斩先退者以徇。(4分)
14.文末谷应泰评价说“救邢救卫(“邢”和“卫”都是当时的小国),《春秋》之义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如何看待明朝出兵援朝这一事件?(3分)


10. C(A中如把“余”作主语,“仅以身免”的主语就成了“我”,不符语境,“朝议”是名词短语,作主语,不能断开。B中除“朝议”误断外,“员外”是官职,表明刘黄裳的身份,中间不能断开。D中除“余”误断外,“报”指“塘报、邸报”,名词,应作“至”的主语,中间不能断。该句意为: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三千多人马,渡过鸭绿江援助朝鲜,仅以自身逃脱而归,塘报传到朝廷,举行朝议讨论时大为震动,任命宋应昌担任经略,员外郎刘黄裳在军前担任赞画,共同辅佐谋划。)
11. B(“常在在敌后以游击的方式进行破坏”解说有误,以今释古,与今之游击队混为一谈。)
12. C(“明军识破后仓促地派宋应昌统兵进击”有误,文中“趣”是通假字,此处意为“督促”,而非“仓促”。)
13.(1)李如松叮嘱(嘱咐、命令)游击吴惟忠进攻牡丹峰暗中却攻取西南,命令祖承训等人故意换上朝鲜的军装。(“属”通假字1分,“阴”1分,“诡丽装”2分,“丽”,高丽,即朝鲜。语句不通酌情减分。)
(2)倭军炮火、箭矢如雨而下,明军渐渐退却,李如松亲手斩杀最先后退的士兵示众。(“稍”“却”各1分,“手”名词作状语1分,“徇”1分。语句不通酌情减分。)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先要解说这句话的本义,对第二问,要结合下文语境去回答。
参考答案:邢和卫是春秋时代小国,弱国有难,强国救助,符合春秋大义;(1分)他认为朝鲜当时是中国属国,明政府出兵朝鲜既符合道义,又有法理依据;(1分)中朝唇齿相依,是中国安全的屏障,明政府出兵完全必要。(1分)

参考译文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国首领平秀吉侵犯朝鲜。当时朝鲜王李昖沉湎于酒,防备松弛,平秀吉派其渠帅行长率领数百艘水军战船,逼近釜山镇。当时朝鲜安享太平日久,胆怯不熟悉水战,军队皆望风溃逃。这时,倭寇已进入王京(今汉城、首尔),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倭寇早晚将要渡过鸭绿江。朝鲜派出的请求明军驰援之使臣,一路上络绎不绝,明朝廷商议认为朝鲜是属国,是明朝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
七月,游击将军史儒等率领军队到平壤,因不熟悉地形,史儒战败而死。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三千多人马,渡过鸭绿江援助朝鲜,仅以自身逃脱而归,塘报传到朝廷,举行朝议讨论时大为震动,朝廷任命宋应昌担任经略,员外郎刘黄裳在军前担任赞画,共同辅佐谋划。
八月,明军渐渐集结。倭军行长等人很懂得用兵打仗,欺骗说不敢与中国对抗。明军商议派人探听虚实,嘉兴人沈惟敬应招出使。惟敬到达平壤,行长执守礼制表现得非常谦卑。诡称:“希望天朝按兵不动,我们不久就当退兵。”惟敬回国上奏,朝臣商议后认为倭寇诡计多端,不可相信。我军利于速战,于是下令督促宋应昌等率兵出击。
十二月,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皇上怜悯东征将士寒苦,特意拨黄金十万犒劳慰问。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取得平壤大捷。初,沈惟敬三次进入平壤,与倭寇约定正月七日,李提督到肃宁馆举行赏赐封典大礼。初四这一天,我军抵达肃宁。行长派牙将二十人来迎接,如松命令游击李宁生把他们捆起来。倭将仓促起来搏斗,仅抓获三人,其余逃走。六日,抵达平壤,诸将踌躇未入城,计策已经败露,倭军全部登上城墙拒守。当夜,倭军偷袭李如松营寨,被明军击退。李如松叮嘱(嘱咐、命令)游击吴惟忠进攻牡丹峰暗中却攻取西南,命令祖承训等人假装换上朝鲜的军装。八日黎明时,一鼓作气到达城下,攻打城的东南。倭军炮火、箭矢如雨而下,明军渐渐退却,李如松亲手斩杀最先后退的士兵示众。倭寇正轻视南面为朝鲜军队,祖承训等就脱下朝鲜军服露出明军衣甲。作战中,吴惟忠胸部中弹被打出一个小洞,还高喊督战。而李如松坐骑被炮炸死,换马继续冲杀驰骋,指挥士兵更加奋勇前进。明军无不以一当百。这场战役共得首级一千二百八十五。朝鲜的郡县,如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一齐光复平定,回师平壤。
谷应泰说:救邢救卫,符合《春秋》的大义。况且朝鲜拱卫明朝京都,与明朝陆海相连,为蓟州、辽东的外部屏障,是东部沿海咽喉,一旦朝鲜失守,明朝就失去了险要屏障。



相关阅读
1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2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3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

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4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

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

5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

(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

6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