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淮南子·人间训》

发布时间: 2021-03-09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遂降。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而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之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②,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略有改动)
(注)①三率:指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等人。②六将军:即晋国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是当时晋国六个最有权势的家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       县:通“悬”
B.乃矫郑伯之命             矫:行使
C.赏一人而败国俗           败:败坏
D.牵牛蹊人之田             蹊:踩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使者跪而啜三杯             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B.而自此之后日以不信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以不信得厚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亦将有感于斯文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最初是一种炊具,后因常用于烹饪祭祀神的牺牲,进而被当作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B.“跪”指的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古代跪与坐不同,“坐”是指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古人常席地而坐。
C.秦穆公,谥号为“缪”,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共称为“春秋五霸”。
D.乘,音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数目的多少来表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B.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C.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D.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羊攻打中山时,中山人烹了他儿子并将肉羹送给他,乐羊忍痛喝下儿子的肉羹,这让中山国看到了他对魏的忠诚和决心,很快就投降了。
B.为魏国立了大功的乐羊不受国君信任,犯罪的秦西巴却做了孟孙儿子的老师,其根本原因是乐羊为人残忍缺少恩义,而秦西巴满怀仁爱之心。
C.弦高用智慧让秦军退去,保全了郑国,但他却拒绝了郑国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
D.就讨伐陈国罪人一事,申叔时告诫楚王不要弃义取利,结果使楚国称霸诸侯;张武为智伯出谋划策,帮助他扩张土地,结果使智伯走向灭亡。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
(2)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3)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13.结合全文,概括贤德的臣子的优秀品质。


7.BB.“矫:行使”错误。文中“乃矫郑伯之命”,意思是:于是弦高就假托郑伯的命令。 “矫”,假托(国君的命令)。
8.B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
A.“为”,第一处介词,对着、向着;第二处介词,替、给。
B.两个“而”均为连词,但是。
C.“以”,第一处介词,凭借、用;第二处介词,因为。
D.“于”第一处介词,向;第二处介词,对于。
故选B。
9.CC.“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共称为‘春秋五霸’”理解错误,“鲁隐公”应为“楚庄王”。
故选C。
10.D句中,根据句式“以……为……”可知,“今君王以陈为无道”是句意完整的分句,后面要断开,排除A项和B项;“也”多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一般在“也”后断开,再加之“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是并列分句,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
翻译为:天君王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诛杀了罪臣,却又派兵驻扎陈国。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会认为你的目的不是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的土地。
故选D。
11.C.“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曲解文意,原文说“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可见他怕因自己撒谎而受到奖赏会产生坏影响,使郑国没有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
故选C。
12.(1)(但是)有人立了功却受到猜疑,有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这是为什么呢?
(2)秦军走了几千里路,多次穿过其他诸侯的土地,那情形一定是来偷袭郑国的。
(3)忠诚的臣子努力提升君王的品德,谄媚的臣子尽力扩张君王的土地。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的“或”不定代词,有的人;“见”表被动;“益”,更加。
(2)中的“师”名词,军队;“数”第一处数量词,几,第二处副词,屡次;“绝”动词,越过。
(3)中“务”动词,致力、追求;“崇”,使动用法,使……提升;“广”,使动用法,使……扩张。

13.公私分明(不因私废公)、有仁爱之心、讲诚信讲道义、提升君王的品德。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概括贤德的臣子的优秀品质”。首先我们需要通读全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文章首段借“乐羊”的故事说明“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可见,贤德臣子需要有公私分明(不因私废公)的品质;
同时借“秦西巴”的事件说明“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可见,贤德臣子需要有仁爱之心;
第二段写“弦高”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即说明贤德臣子需要有讲诚信讲道义的品质;
第三段开篇就写到“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由此可知,贤德臣子需要有提升君王的品德的品质。

参考译文:
建立功业,是人臣所追求的;犯罪受罚,是人臣所希望避免的。但有人立了功却受到猜疑,有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这是为什么呢?那就可能因为有功的人背弃了恩义,而有罪的人却没有丧失仁爱之心。魏国将军乐羊进攻中山国,他的儿子被中山人拘禁在城中。城中的人将乐羊的儿子悬挂起来给乐羊看,乐羊说:“君臣之间有我要遵守的大义,我不能顾及疼爱儿子的私情。”于是越发猛烈地攻城。中山人就把他的儿子烹煮了,派人将一鼎肉羹和他儿子的头颅送给乐羊。乐羊抚摸着儿子的头颅,哭着说:“这是我的儿啊!”说完,他向着使者跪下,喝下三杯肉羹。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中山国就投降了。乐羊为魏文侯开拓了大片土地,立了大功,但从此之后,魏文侯一天比一天不信任乐羊。这就是所谓的人立下功劳却受到猜疑的例子。怎样才是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鲁国的孟孙打猎时捕获了一头小鹿,让秦西巴拿回去烹煮。母鹿跟在后面悲啼不止,秦西巴不忍心,就放掉小鹿把它还给母鹿。孟孙回家后追问鹿的下落,秦西巴回答道:“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不停悲啼,我实在不忍心,自作主张放掉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非常生气,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秦西巴又被召回来担任孟孙儿子的老师。孟孙身边的人问:“秦西巴对您犯过罪,如今您让他来做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秦西巴连一头幼鹿都不忍心加害,更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谓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的例子。
秦穆公派孟明率军去偷袭郑国,秦军经过周天子国境后继续向东。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一起商量:“秦军走了几千里路,多次穿过其他诸侯的土地,看那情形一定是来偷袭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都认为对方没有防备。如果设法让他们明白郑国已知道实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再往前走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的三位统帅一起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对方是不知道的。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们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牢固,我们再去进攻一定不会成功。”于是秦军就撤军回国。郑伯奖赏弦高保全国家的功劳,弦高推辞说:“因为欺诈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会被毁掉。治理国家却不讲信义,这是要败坏社会风气的。为了奖赏我一人却败坏了整个国家的风气,有仁德的人不做这样的事;凭着不讲诚信而得到丰厚的奖赏,讲道义的人不做这样的事。”弦高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终身都没有回到郑国。所以仁爱的人不为贪欲而损害天性,智慧的人不为贪利而损害道义。
忠诚的臣子努力提升君王的品德,谄媚的臣子会尽力扩张君王的土地。怎么说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徵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服从楚王的命令。楚庄王讨伐了罪人后,留下一支部队驻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向庄王祝贺。当时申叔时在齐国出使,回国后却没有向庄王祝贺。庄王问:“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祝贺这件事,你却单单不祝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的主人杀了那个人又抢走他的牛。牵牛人确实有过错,但田主的惩处也太过分了。今天君王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诛杀了罪臣,却又派兵驻扎陈国。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会认为你的目的不是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的土地。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说得好。”于是便撤回驻守陈国的军队,立陈国国君的后代为新的国君。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楚国朝拜。这就是忠臣竭力促成君王品行高尚的例子。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而且上下又离心离德,可以讨伐他来扩充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发兵攻打范氏、中行氏,灭亡了他们。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氏、韩氏、赵氏三家索要土地,韩氏、魏氏割让土地给了智伯,而赵氏不肯割让。智伯于是统领韩氏、魏氏攻打赵氏,包围晋阳三年时间。赵、魏、韩三家暗中商议,统一对策,一同进攻智氏,最终消灭了智氏家族。这就是谄臣尽力扩展君王土地的例子。竭力促成君王品德高尚的,君王得以称霸天下;尽力扩展君王土地的,君王最终被人灭亡。所以只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商汤、周武王就是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一味扩张土地就会灭亡,智伯就是这样。



相关阅读
1 病说原文_文言文病说翻译赏析

文言文《病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鬴,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 【查看全文】

2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乙】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查看全文】

3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

(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查看全文】

4 松风阁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基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 【查看全文】

5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与翻译-2021年中考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查看全文】

6 此术之接物之道原文_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翻译

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