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阅读答案与翻译-苏轼《范增论》

发布时间: 2023-07-09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B.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C.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D.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11.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一般是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过秦论》。书,有的指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如《答司马谏议书》。
B.卒伍,秦时乡里基层组织,“卒伍”也指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为卒,泛指军队。文中指家乡。
C.子,一般用于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文中“苏子”是苏轼自称,“卿子”犹如公子。《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的“子”也是尊称。
D.高帝,刘邦的谥号。谥号就是地位较高的人去世后对其进行褒贬是非功过的文字,有官谥和私谥之分,“私谥”是由死者的亲友或门生议定的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认为范增不明去就之分,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他极力劝谏项羽杀刘邦,只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却不为项羽为君的气量考虑,可谓见识浅陋。
B.苏轼认为立义帝一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不仅关系到楚国的盛衰,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苏轼认为后来项羽杀义帝并非范增本意。
C.苏轼认为范增离开项羽是明智的,因为范增若不离开,必然逃脱不了被项羽杀害的悲惨命运,遗憾的是范增离开项羽太晚了。
D.苏轼称赞范增是人中豪杰,肯定范增的谋略才干就是否定项羽不能知人善用。全文论的是范增,实际意在批评项羽不善用人,终必败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2)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14.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贤主的依据何在?请简要概括。(3分)


10.选C。解析: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
11.选A。解析:“奏疏,如《答司马谏议书》”错误,《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不是奏疏。
12.选A。解析:“却不为项羽为君的气量考虑,可谓见识浅陋”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浅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
13.(1)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密谋之事,渐渐削减他的权力。(“间疏”“有私”“稍”各1分,句意1分)
(2)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兆”“本”省略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4.①义帝心存善念,关爱人民,派遣刘邦率兵入关而没有派遣残暴的项羽;②义帝知人善用,慧眼识珠,赏识并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密谋之事,渐渐削减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您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他)回乡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我)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苏子)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离去呢?《易经》说:"知道事情将要发生的预兆,大概是大神人吧!"《诗经》说:"就像下雪,在此之前会降下小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凭借楚将项燕、扶苏的旗号。项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候背叛他,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哪里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若不是贤明之君能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何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项羽和范增共同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没有确定。如果替范增考虑,(应当)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难道不是坚韧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顾忌,(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相关阅读
1 《论语·述而》中,“ ,”两句形象地表明了孔子对于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的态度

(1)《论语述而》中, , 两句形象地表明了孔子对于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的态度。 (2)《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认为如果轻易放弃,那么 ,如果坚持不懈,那么 。 (3) 【查看全文】

2 皇甫规传原文_文言文皇甫规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皇甫规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 【查看全文】

3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阅读答案与翻译-《说苑·正谏》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说,遂归,中 【查看全文】

4 米芾索帖原文_文言文米芾索帖翻译赏析

文言文《米芾索帖》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米元章有嗜古书画之癖,每见他人所藏,临写逼真。常与蔡攸在舟中共观右军《王略帖》,元章即卷轴入怀,起 【查看全文】

5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2019年江西中考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 【查看全文】

6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张怀民一起在庭中漫游,“ , ”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净、疏影

(1)《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张怀民一起在庭中漫游, , 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净、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蜀道难》用 , 两句夸张地写出星斗可触,让人神色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