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0-08-11
(甲)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日:“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日:“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日:“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日:“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日:“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日:“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乙)
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通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丙)
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契手之语谁闻上竭入贺谋逆煮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节选自梁玉绳《史记志疑》)
[注]①卢绾,沛丰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②涉,武涉,秦末汉初谋士,曾游说韩信反汉与楚。③布,指英布,越,指彭越,皆为秦末汉初名将。其二人与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谋反罪被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B.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C.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D.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第:只,只管
②待豨报        报:告诉
③大抵皆信之功也        大抵:大都
④信乃以列侯奉朝请        朝请:诸侯秋季朝见天子叫朝,春季朝见为请
⑤良由失职快怏        良由:实在是因为
⑥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狱:牢狱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缺乏政治智慧。他认为陈豨屯聚精兵于管辖地区,自己又在京城做内应,足以对抗朝廷,就唆使陈豨叛乱。.
B.韩信易轻信他人。反叛的消息由家臣之弟泄露后,韩信便被吕后伙同萧何骗至宫中,然后被杀掉,其三族也被诛杀。
C.司马光评论韩信客观全面。他既借世人之口赞扬了韩信的功绩,又指出韩信咎由自取,使刘邦平定天下后起了杀心。
D.梁玉绳认为韩信被杀实在冤屈。他指出韩信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一个忠于国君、心念旧恩、心胸坦荡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4分)
(2)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4分)
14.请结合(乙)(丙)两文,简要概括韩信被杀的自身原因。(3分)


10. C(原文标点为“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朝夕”)
11.B(②报,回复;④朝请,定期参加朝会,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⑥狱,案件)
12. C (刘邦杀韩信的心思早已有之)
13. (1)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4分。“乃”“为……所”.“岂……哉”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辜负)韩信是有的。(4分。“以为”“禽”“负"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韩信不受重用,导致内心不快;②韩信居功自做;③韩信功高震主。(3分。每条1分,共3分)

附:参考译文
(甲)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侍从和他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歸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 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国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的党羽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 你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他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韩信临斩时说:“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高祖最终诛杀韩信三族。
(乙)
世人有的认为,韩信为汉高祖首先奠定开业大计,汉朝能得到天下的原因,大致都归功于韩信。再看他拒绝蒯通的建议,在陈地迎接高祖,哪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诸侯王的权位后快快不快,才陷于大逆不道。卢绾仅仅和高祖有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会,高祖难道没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韩信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掉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就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丙)
历代先贤都辩说韩信没有反叛的迹象,说其反叛,大概是由告密者的诬告之词和吕后、萧何陈述得来的。司马迁依据汉朝案件文本叙述载入列传中,就自然说明他是冤枉的。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说明他不会忘掉漂母;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韩信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韩信吃,韩信怎能辜负高祖?韩信在手握重兵统治齐国的时候没有听取式涉、蒯通让其造反的建议,也一定不会在他闲居淮阴时草率造反;韩信不去想和英布、彭越等大国的王侯结盟,也一定不会轻易和身处边远没有本事的将领订立盟约。宾客众多,和“称病之人”(韩信)有什么关系?让身边的人退下然后拉着手所说的诺又有谁能听见?进见皇上派来的使者祝贺陈豨被灭,作为叛逆者不一定这样坦然轻率。所以看出,高祖害怕嫉恨他的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相关阅读
1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

2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

3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

4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

5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6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