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士失职之祸阅读答案与翻译-苏轼《东坡林志》

发布时间: 2022-12-11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干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并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侍法而治,调吏不必才取。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缀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选自苏轼《东坡林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B.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C.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D.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即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申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B.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战国时指夏、商、西周,秦以后才包括东周。
C.九品中正:是魏晋至明清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
D.布褐,意思是粗布短衣,这里借指平民。“布衣”“黔首”等亦可借指平民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不见传记的士人估计有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他们都是干扰百姓危害国家的人,所以应尽数铲除掉。
B.作者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D.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善用对比分析,加上反问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语言整散结合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
5.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任用人才的理念?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莫不宾礼”句意完整,意思是没有人不被宾客的礼节款待,“莫”作主语,“不宾礼”作谓语,“宾礼”后断开,排除CD;“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做整个句子的主语,“者”的意思是“……的人”,主语成分较长,根据断句习惯,“者”后停顿,排除B。句子翻译为:从那些谋士说客、谈天说地修饰文辞、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鸡鸣狗盗(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人不被宾客的礼节款待。(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故选A。
2、C“魏晋至明清时期”错误,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们都是干扰百姓危害国家的人,所以应尽数铲除掉”错。原文说“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意思是如果这些都是干扰百姓危害国家的人,老百姓如何能够供给而国家又如何能够承受呢?本句是一个假设句,不是事实。故选A。
4、(1)那些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便想要反叛,也没有人带领他们。这就是六国有稍许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2)等到他统一了天下以后,就认为客卿已无用处,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按才能来选拔。
5、①尊重人才,尊重差异;②依标选拔;③合理安置,人尽其才;④各有职分。

参考译文:
春秋末期,直到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从那些谋士说客、谈天说地修饰文辞、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鸡鸣狗盗(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被宾客的礼节款待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越王勾践有亲近的禁卫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都有门客三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余号称有许多门客,而田横也有五百死士。这些约略在传记中有记载的人就像这么多,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该有官吏的一倍和农夫的一半那么多。如果这些都是干扰百姓危害国家的人,老百姓如何能够供给而国家又如何能够承受呢?
苏子说: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本位,是能有作用的;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考察世事的变迁,发现六国能够长久存在,而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于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
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这四类人都是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所以从前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百姓就安定了。这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从前的君王却依据当时的习俗来制定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出来:夏商周以前从学校中选拔出来,战国直到秦代从客卿中选拔出来,汉代以后从郡县吏的察举中选拔出来,魏、晋时从九品中正的铨授中选拔出来,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出来,虽然不是完全这样,(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来论述。
六国君主虐待他们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因为当时凡是优秀杰出的民众大多被作为客卿奉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便想要反叛,也没有人带领他们。这就是六国稍稍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起初想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等到他统一了天下,就认为客卿已无用处,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百姓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人都被遣散回家。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之流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颈项枯瘦、面色苍黄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停止耕作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时期,然而假使秦始皇知道敬畏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相关阅读
1 张嶷传原文_文言文张嶷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嶷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 【查看全文】

2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 【查看全文】

3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未返,大掠鄯州而去。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 【查看全文】

4 牛首马肉原文_文言文牛首马肉翻译赏析

文言文《牛首马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 【原文】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其衣断带相望而 【查看全文】

5 刘晏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刘晏传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查看全文】

6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阅读答案与翻译-贾谊《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