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发布时间: 2023-07-12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5.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3分)

答案:
(1)DHM
(2)D
(3)B
(4)①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
②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
(5)①论及百姓教化时,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②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③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解答】
(1)“魏征书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生”后面应加句读;“若”表假设的连词,故在“若”的前面应加句读;“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为表假设的句子,“若信其虚论”为假设的条件,“必败国家”为假设所引起的结果,故“若信其虚论”与“必败国家”中间应加句读。综上应在DHM三处加句读。译文: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
(2)D.“含义相同”错。“故”,原因/交情。译文: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故选:D。
(3)B.“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分析有误。原文“上然其言,入告皇后”意思是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
故选:B。
(4)①“虽”,即使;“受”,接受;“竭”,竭尽。译文: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
②“引”,援引;“抑”,抑制;“乃”,才。译文: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
(5)①由原文“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可知,论及百姓教化时,他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
②由原文“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可知,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
③由原文“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可知,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浮薄狡诈,那么到现在,应该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诗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鉴。”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征,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赐魏征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场你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征忠直,是由于隆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太宗才高兴起来。



相关阅读
1 于谦传原文_文言文于谦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于谦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 【查看全文】

2 《忠义水浒传》序 阅读答案与翻译

《忠义水浒传》序 (明)李贽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 【查看全文】

3 《猫说》阅读答案与翻译-[明]薛瑄

猫说 [明]薛瑄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维②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 【查看全文】

4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 【查看全文】

5 裴邃传原文_文言文裴邃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裴邃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裴邃字深明,河东闻喜人。邃十岁能属文,善《左氏春秋》。梁天监初,除后军谘议参军。邃求边境自效,以为庐 【查看全文】

6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阅读答案与翻译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羿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