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 材料二: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

发布时间: 2023-10-14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遣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根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我D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界,两者用法相同。
B. 发,指打开,与《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意思不相同。
C. 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 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 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丢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 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D. 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2)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
14. 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CF 11. B 12. C
13. (1)赏赐没有功劳的人,民众就存在侥幸心理而希望在君主那里得到意外赏赐;不惩罚有罪的人,民众犯了罪不受惩罚就容易为非作歹。
(2)如今四海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
14. (1)齐恒公认可赦免,认为赦免可以得民心,洗刷自身问题。
(2)唐太宗反对赦免,认为赦免是小仁,让小人受益,伤害好人心,导致混乱朝纲,四海不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为判断句,其中的“者”除了表示判断,还表示句中停顿,“之”是结构助词“的”,“大仁之贼”是偏正关系,“大仁”为修饰限制语,与“贼”关系紧密,之间不能断开,“故”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结果句子,可见AC两处需要停顿;
“我有天下以来”时间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来”后停顿,“绝不”修饰限制“放赦”,之间不断开,F处断开。
故选A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
A.正确。均为意动用法,感到羞耻/把……看作边疆。句意:丢了帽子,感到羞耻。/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B.错误。意思相同,均为揭开、打开。句意:于是打开粮仓将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
C.正确。句意: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错,原文是“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逻辑关系不成立,文中梁武帝的事情并非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的原因。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偷幸”,心存侥幸;“上”,君王;“诛过”,惩罚有错之人;“民不惩”,被动句;“非”,坏人坏事。
(2)“兴行”,盛行;“非常”,不同寻常、特殊;“弥”,更加、越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可知,齐恒公认可赦免,所以多次实行了赦免。齐恒公认为,赦免是一种体现仁爱的方式,可以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洗刷自己的耻辱。
由“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岁再赦,善人喑哑。……惠奸宄者贼良人。……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可知,唐太宗反对赦免,称帝后绝不赦免,认为赦免是小仁,受益的是图谋不轨的小人,让他们心存侥幸,而且会伤害好人的心,最终导致法律失去威严,社会混乱,甚至亡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喝酒喝醉了,丢失了帽子,感到羞耻,三天不上朝理事。管仲说:“这是国君的耻辱,您为什么不用搞好政事来洗刷它呢?”齐桓公说:“您的意见多么好啊!”于是打开粮仓将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审查狱中的囚犯放掉罪轻的人。这样办了三天以后,民众就唱着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失帽子啊!”
有人说:管仲在小人中洗刷了齐桓公的耻辱,却在君子中滋生了齐桓公的耻辱。假使齐桓公打开粮仓把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审查狱中囚犯而放出罪轻的人,是不合乎义的,就不能够洗刷齐桓公的耻辱;假使这样做就是义,齐桓公不及时行义,要等到丢失帽子以后才去做,那么齐桓公行义不就是因为丢失了帽子的缘故吗?这虽然在小人中洗刷了耻辱,却在君子中滋生了耻辱。况且打开粮仓把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是赏赐没有功劳的人;审查狱中囚犯而放出罪轻的人,是没有惩罚有过错的人。赏赐没有功劳的人,民众就存在侥幸心理而希望在君主那里得到意外赏赐;不惩罚有罪的人,民众犯了罪不受惩罚就容易为非作歹。这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怎么可以用来洗刷耻辱呢?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大凡国家赦免宽恕的恩典,只是惠及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侍养杂草会伤害禾苗,施恩惠给犯法作乱的人会伤害好人。从前蜀先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我曾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到他们讲说治乱之道,他们已经讲得很齐全了,但从来不曾讲到赦宥。’因此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几次赦宥,终于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今四海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只怕赦宥会使无知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
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皇太子对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长孙皇后说:“生死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涵养福气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向来没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都没有效果,那么又去乞求什么福分呢?赦免犯人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不过是皇上有意识保留的一种外来宗教罢了,常怕做出有违事理体统的事情。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说的办。”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相关阅读
1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阅读答案与翻译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不如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 【查看全文】

2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_文言文唐太宗论弓矢翻译赏析

文言文《吴广素爱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 【查看全文】

3 曾鉴传原文_文言文曾鉴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曾鉴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曾鉴,字克明,其先桂阳人,以戍籍居京师。天顺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具,鉴辨其 【查看全文】

4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查看全文】

5 房彦谦传原文_文言文房彦谦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房彦谦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彦谦早孤,不识父。长兄彦询,以彦谦天性颖悟,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 【查看全文】

6 《与韩荆州书》阅读答案与翻译-从这篇自荐信可以看出李白怎样的性格特点?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