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之人,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士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至如闾巷之侠,砥行立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网,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褐衣疏食不厌 厌:同“餍”,满足
B.羞伐其德 伐:自夸,夸耀
C.要以功见言信 要:谋取,谋求
D.虽时扞当世之文网 扞:抵触,违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次、原宪两人是民间饱读诗书的儒者,虽然一辈子贫困不堪,但死后多年仍有弟子不断地纪念他们。
B.虞舜这些有道德的仁人都曾遭到不同的灾难,那些遭逢乱世末期的中等才智的人遭受的灾祸就更多了。
C.百姓认为谁对他们有好处谁就是好人,所以伯夷饿死在首阳山,也没有降低文王和武王作为王者的声誉。
D.作者叹息世俗不了解游侠的用心,而卑鄙地将朱家、郭解等人与豪强暴徒们看作同类而加以嘲笑。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而取荣名哉!(5分)
(2)至如闾巷之侠,砥行立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5分)
8.请结合四、五小节,简要概括游侠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
答
5.C(“要”意为“如果”,表假设。)
6.D(“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中的“猥”曲解为“卑鄙”,应是“浅陋狭隘”。)
7.(1)有人抱着狭隘(微小)的义理,长久地孤立于世俗之外,他们哪里比得上那些降低自己的论调,与世俗之人为伍去求取显耀名声的人呢!(要点:咫尺之义,岂若……哉,卑论,侪俗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至于像民间的侠士,他们磨砺品行,树立名声,声名传于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贤能,这真是难得(难能可贵)啊!(要点:闾巷之侠,砥,施,莫,判断句各1分。)
8.①讲究诚信;②行事果断;③廉洁谦让;④嫉恶如仇;⑤急人之困;⑥看重义气。
(一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儒者利用文墨来扰乱法律,而侠士使用武力来触犯禁令。”这两种人都曾受到讥讽,然而儒者还是多受到世人的称道。至于那些用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等高官的人,辅佐当世的君主,他们的功绩和声名都记载在史书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可说的。至于像季次、原宪二人,均为民间百姓,他们饱读诗书,拥有独特品行的君子们那样的德行,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而当时的人们也讥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一辈子都住着破旧简陋的房屋,就连布衣粗食也得不到满足。他们逝世已有四百余年了,但他们的弟子却依然不断地纪念他们。现在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合乎国家法令,但他们说话一定算数,行动一定坚决果断,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兑现,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一旦将别人从危难和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却从来不夸耀自己的本领,同时羞于夸耀自己的品德。为此,他们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况且急事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太史公说:“从前虞曾被困于粮仓,舜曾被困于井底,伊尹曾背着鼎锅和砧板做有莘氏家的奴隶,傅说也曾隐没在傅险做筑墙苦工,吕尚也曾受困于棘津,管仲亦曾遭到囚禁,百里奚曾经喂过牛,孔子曾在匡地受惊吓,并遭到陈、蔡两国围困而饿得面带菜色。这些人均是儒者所说的有道德的仁人,还遭到如此的灾难,何况那些仅凭中等才智而遭逢乱世末期的人呢?他们所遭受的灾祸又如何能说得完呢!
平民百姓有这样的话:“管什么仁义不仁义,谁对我有好处,我就说谁是好人。”所以,伯夷认为侍奉周朝是可耻的,饿死在首阳山,但周文王和周武王作为王者的声誉并没因此降低。盗跖、庄蹻凶暴残忍,他们的崇拜者却不断地称颂他们的义气。由此看来,庄子所说的“偷了衣带钩的人被杀头,窃取了国家的人却被封侯,只有那侯门之内才有所谓仁义。”这话一点不假。
如今拘于一偏之见的学者,有人抱着狭隘(微小)的义理,长久地孤立于世俗之外,他们哪里比得上那些降低自己的论调,与世俗之人为伍去求取显耀名声的人呢!那些平民出身的游侠,重视取予和承诺,他们的义气传颂千里,为义而死,不顾世人的议论。他们也有所长,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有些士人在他们困窘的时候能向游侠以性命相托,这些游侠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能、豪杰一类的人吗?如果让乡间的游侠与季次、原宪等比较一下他们在当时社会上的权威和影响力,游侠远远不及季次、原宪。如果从办事见功效,说话守信用来看,游侠的义气又怎么能轻视呢!
古代的民间侠士,已经无从知道了。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都依仗是国君的亲属,凭借着有封地和卿相的富厚,广招天下的贤能之人,使自己的名声在诸侯之间传扬,这不能说不算贤能的了。至于像民间的侠士,他们磨砺品行,树立名声,声名传于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贤能,这真是难得(难能可贵)啊!但是儒家、墨家都排斥、摈弃他们的事迹而不记载于自己的著作中。从秦代以前,出身卑贱的侠客们的事迹,都被埋没而无法见到,我是很痛惜的。就我所知道的,汉朝兴起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些人,虽然他们往往触犯了当时的法网,但他们个人的美德,以及廉洁谦让的作风,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他们的名声不是凭空建立的,士人们也不是凭空归附他们的。至于朋党豪强互相勾结,倚仗富有而奴役穷人,豪强暴徒侵害孤弱之辈,放纵贪欲,图得自身快乐,游侠们也憎恨这些丑行。我叹息世俗不了解游侠的用心,而狭隘地将朱家、郭解等人与豪强暴徒们看作同类而加以嘲笑!
相关阅读
1 秦攻魏,取宁邑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战国策·赵策四》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 【查看全文】
2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齐纪六》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 【查看全文】
3 沈君理传原文_文言文沈君理传翻译赏析文言文《沈君理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 【查看全文】
4 《答段缝书》阅读答案与翻译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 【查看全文】
5 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与翻译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 【查看全文】
6 传是楼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清]汪琬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