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取材于《荀子》)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木直中绳
正中下怀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反躬自省
C.假舆马者
假手于人
D.而绝江河
不绝如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輮使之然也
句读之不知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就能取直,金子经过磨砺后就能闪闪发光
B.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踮起脚远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到的广博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居的地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0题。(共27分)
赞 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夫此数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欲宣其义,必先增其智。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1】之章,可荐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
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岂好贫而弗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声色也,乃将以致其道而勉其德也。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途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取材于东汉·王符《赞学》)
注释:【1】黼黻:礼服上绣的花纹。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琢不错 错:错误
B. 摄之以良朋 摄:辅佐
C. 未必无俦也 俦:同类
D. 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 释:放弃
5.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 以:用
B. 导之以《诗》《书》 以:从
C. 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 以:因为
D. 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 以:来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荐于鬼神,可御于王公
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
B.富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
像他们那样富裕安逸而能勤奋精进到这个程度的,是德才兼备的人
C.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
这就是他们开始能做到、后来前功尽弃只能这么幼稚愚昧的原因吧
D.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
他们很快成就名声并建立业绩,却不停止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其不有济乎
②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
9.《赞学》和《劝学》两文分别阐述了学习之道(例如:学习的意义、内容、态度、方法等)的哪些要点?请分别概括。(6分)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5分)
(1)《赞学》一文中引用了《论语•卫灵公》中的语录,请解释“君子谋道不谋食”一句的意思。(2分)
(2)下列语录所谈论的内容,不属于学习方法的一项是(3分)
A.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B.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D.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答
1.(3 分)D 2.(3 分)C 3.(3 分)A 4.(3 分)A
5.(3 分)B 6.(3 分)D 7.(3 分)B
8.(4 分)参考答案:
①哪有不成功的呢
②大概是因为心志(应该)有专一的方向,表明它的重要性吧
【评分参考】“其”“济”“盖”“昭”各1分。意思对即可。
9.(6 分)答案要点:
《赞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能够提升自己;学习的目的:求道树德;学习的态度: 勤奋、坚持不懈;学习的内容:先圣经典。
《劝学》阐述了学习的意义:提升、改变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坚 持不懈、专心致志。
【评分参考】《赞学》《劝学》各3 分。
10.(1)(2 分)参考答案:
君子谋求道,不谋求衣食
(2)(3 分)D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地重视的是人,圣人崇尚的是义,成就德行道义靠的是智慧,求得明达智慧靠的是学
和问。即使有极其圣明的人,(他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即使有极其有才能的人,(他也) 不是生下来就有才能的。所以古书上记载:“黄帝以风后为师,尧以务成为师,舜以纪后为 师,禹以墨如为师,商汤以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 老聃为师。”这几位君子,都是德智超群的人,尚且需要学和问,他们的智慧才能渊博,他 们的德行才能广大,更何况对普通人来说呢?
所以工匠若要做好他的工作,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工具磨砺锋利;帝王要宣扬他的道义, 就必须先增进自己的智慧。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物品需要修治(一样)。所以夏后氏的 玉璜,楚国的和氏璧,虽然有了(本身是)玉璞、(被)卞和(进献)的资质,(但若是)不 经过雕琢打磨,(就)摆脱不了仍然是石头的面貌。那些瑚簋一类的祭器、朝拜和祭祀时穿 的礼服,开始时,只不过是深山野林中的木头、蚕茧的丝罢了,让能功巧匠(给木头)弹上 墨线并用斧头来加工、女工们(为蚕丝)染上五色并用织布机来制作,(它们便)都成了宗 庙祭祀的器具、带有花纹的礼服,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物尚且可如此) 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 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 来帮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
孔子说:“君子谋求道不谋求衣食。耕种,也有可能挨饿;学习,俸禄就在其中了。君 子只担忧道(得不到实行),而不担忧贫穷。”(孔子这话的意思)难道是喜欢贫穷而不为之 担忧吗?大概是因为心志(应该)有专一的方向,表明它的重要性吧。所以君子追求丰足富 裕的,并不是美味佳肴、华丽服装、音乐美色,而是要追求道并努力奉行美好道德啊。
道通过学习获得、蕴涵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因此董仲舒一 生都不过问家事(潜心学习),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专心学术),(他们)得以专心一志于 学问、使自己的事业显扬昭著的原因,是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安逸而能勤奋精进到这 个程度的,是德才兼备的人。倪宽在市井中出卖劳力,匡衡将自己卖给别人做佣工的原因,
是自身贫穷。像他们那样贫穷困厄却能使学业长进到如此程度的,是才德出众的人。如今求 学的人数以万计,但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几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的人因为财 物而玷污了专注的精神(放弃了学习),贫穷的人因为生活物质匮乏而改变了求学的计划, 这就是他们开始能做到、后来前功尽弃只能这么幼稚愚昧的原因吧。这四个人,(他们)耳 目清晰敏锐、忠诚老实廉洁勇敢,不一定没有(与他们才德)相似的人。但(只有)他们才 成就了令名、建立了业绩,美好的声誉流传不停,(这)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仅仅 是因为他们能投身于先圣的经典,把心思凝聚在孔子留下的教导上罢了。
因此君子的天性并非独一无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 一切,通过学习,就会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没有阻滞。这是道的通达明彻,而君子 能借助它来使自己德行彰明罢了。在当今之世谋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了。典籍就是经书,
是先圣撰写的。先圣悟到道的精髓,亲自践行,想要让(后世)贤人能自我勉励进入道中, 因此圣人撰写经典来留给后世的贤人。假如让贤人君子放弃学和问,守着自己的本性去做事, 就一定不能周全。等到让(他们)跟随老师学习,按照经典做事,聪颖通达的智慧、道德仁义的道理也就差不多(得到)了。所以学习研究经典的贤人,德行(差不多就)接近圣人了。
相关阅读
1 病说原文_文言文病说翻译赏析
文言文《病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鬴,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 【查看全文】
2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乙】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阅读答案与翻译【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查看全文】
3 松风阁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基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 【查看全文】
4 此术之接物之道原文_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翻译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 【查看全文】
5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查看全文】
6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与翻译-2021年中考题【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