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吹笛阅读答案-林清玄

发布时间: 2019-08-06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自幼父亲就告诉他“逢竹林莫入”,所以作者起初想要探寻竹笛的脚步迟疑了,认为竹林叶密不透阳光,又没有规则,容易迷路,并且有的竹林还有乱刺。
B. 作者认为倾听好的自然声音仍需要有福分。因为竹子的声音,每一刻全不相同。好的竹林之音并不易得,必须有风有雨,并且正好让竹子摩擦生籁,成为交响乐。
C.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多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画面感。同时,综合使用整句和散句,使得文章兼具整齐和错落之美。
D. 本文平中见奇。经过作者巧妙地艺术构思,风、雨、竹林等自然的平常之物,却创造出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意境;看似无奇的生活片断,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5. 作者为什么说“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 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作者还增添了很多描写其他声音的笔墨,如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4. A
5. (1)因为画面是无声的静止的,而风景是活动的有声的。
(2)欣赏风景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该聆听它的声音。
(3)欣赏风景不能只欣赏它的美,还要沐浴心灵,有所感悟。
6. (1)从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2)运用衬托(或比较)的手法,突出了“竹林的交响”带给作者的深刻感受。
(3)深化主旨,“自然的声音”令人愉悦、感动和赞叹,人应亲近、感悟自然。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结合文本内容“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分析可知,因果颠倒,因为竹林叶密不透阳光,又没有规则,容易迷路,所以父亲告诉他“逢竹林莫入”。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与理解。作者说“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从自然风景变化无穷的特点来理解此句的含义。“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因为画面是无声的静止的,而风景是活动的有声的。画面是用眼睛看,风景还需要聆听它的声音;“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欣赏风景还要沐浴心灵,有所感悟。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结构安排。作者还增添了很多描写其他声音的笔墨的用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一是通过作者对事物描写的文字来理解,二要从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语言句(一般在过渡段和文尾处)来理解。本题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情感这个方面来理解。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从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运用衬托(或比较)的手法,突出了“竹林的交响”带给作者的深刻感受。“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深化主旨,人应亲近、感悟自然。



相关阅读
1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阅读答案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 ①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话常被写成楹联挂于书房。对中国文人来说,书房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人暂别柴米油盐的地方,更是与圣贤高朋为侣的精神家园。 ②中 【查看全文】

2 水墨周庄阅读答案-王剑冰

水墨周庄 王剑冰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的流动的缓慢,使我看不出它是从何处流来,又向何处流去。仔细辨认的时候,也只是看到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流动,但这种流动是盲目的、自 【查看全文】

3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阅读答案-朱光潜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 【查看全文】

4 发现大地的星星阅读答案-迟子建

发现大地的星星 ①我出生在正月,是和着风雪的节拍来到人世的,这个季节对极北地区来说天黑得早,人们做晚饭时,得点油灯或蜡烛。但这样的光明是耗钱的,所以为着节省,一般的 【查看全文】

5 家园如梦阅读答案-山珍

家园如梦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显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查看全文】

6 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 阅读答案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