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弓
右手插在袄兜里,捏紧了一叠八元四角钱的钞票,十八岁的张黑娃两腿生风地上中岳庙赶会去了。多亏了俺那长耳朵货!黑娃的勤劳获得了长毛兔的报答。今天清早,黑娃第一次给长毛兔剪毛,送到代销社收购站一过秤,收购员一拨拉算盘,八块四毛钱也就“哧溜”钻到黑娃袄兜里了。这笔空前巨大的收入,在整个家庭里引起了空前巨大的震动。
中断多年的中岳庙会,自三年前恢复以来,变得更加热闹了。
来到会上,黑娃便一头钻进了百货棚。但这里最便宜的的确良褂子也要十五元五角,大大超过了囊中所有。退而求其次,买一条公安蓝的确良制服裤吧,也要十一元三角,还有二元九角的差额有待于长毛兔尽快地补足。长耳朵货,你给俺加油啊!黑娃在心里呼喊着,从百货棚里钻了出来。
“他娘的,美美地吃它一顿再说!”黑娃打量着路边一溜儿排开的十多个饭棚,鼻子由于受到种种香味的刺激而不住地耸动着。他从北到南地察看了一遍,又渐渐感到惶恐,似乎每看到一种食物,心里便立即冒出五种以上不应该吃的理由。就拿那家挂着“名厨海某某”招牌的羊肉拉面来说,海师傅的拉面表演确曾使黑娃眼花缭乱,甚至在心里连连叫好,但他继而又想,四两面再拉长还是四两,既如此,何必非吃这六毛钱一碗的“坑人面”不可呢?
这时,好像有谁看破了黑娃的心思,在“遥参亭”外的一幅广告牌下一位梳大背头、戴墨镜、穿人造革拉链茄克衫的青年摄影师,正高高地站在花坛上,举着一部照相机。两个大小伙子已经换上了西装革履,正在打着领带,傻乎乎地相视而笑。黑娃认出,原来这是邻村社员从豫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要不是树下扔着被窑火烧得大窟窿、小眼睛的破褂子,要不是他俩的梳不平的头发里藏着煤灰,黑娃差点儿把他俩当成来中岳庙观光的外宾。两位烧窑匠登上花坛,在沙发上相对而坐,毫不含糊地作碰杯饮酒状。“嚓”的一声,“好!”摄影师当即取出白色的底片,玩魔术似的,向人们晃动底片说:“变!”底片上迅速显影,瞬间,一张彩色照片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
黑娃忍不住把手伸过去,说:“照相的,把相片给俺看看!”
“啥?”摄影师揶揄说,“人家的相片,再看也是人家的;你想看,就自己照一张。”黑娃大声说:“照就照!”摄影师提醒黑娃:“小老弟,照这相,四块一张,先交钱。”黑娃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但那诧异和嘲笑的目光又使他涨红了脸庞。他“唰”地从兜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把钞票摔到开发票的小桌子上,看热闹的人们也都收敛声息,对这个穿着补丁袄的小伙儿刮目相看了。
当黑娃把钞票摔到桌子上的时候,他心里猛地一沉。但他望着人们膛目结舌的样子,又感到无比的快意。
然而,当摄影师热心地帮助他,把毛衣、西服、领带、呢子裤等“身外之物”堆砌在他那健美的躯体上时,他还是感觉着一种进行了一次报复的惬意。
在众目睽睽之下,焕然一新的黑娃,面不改色地登上花坛,从容不迫地在沙发上落座,身子颤了两下,对沙发的弹性表示满意,庄严的目光环顾了人群,又打量着茶几上那部作道具用的电话机,干咳两下,请了嗓子,忽然抓起电话机的话筒,大声喊叫起来:“喂喂!你是俺娘吗?俺是黑娃呀!俺是问问你,晌午做的啥饭哩!啥?蒜面条?鸡蛋卤?中,中!先搁锅台上晾着,俺一会儿就坐直升飞机回去……”围观的人们先是愕然不知所云,继而明白了这是黑娃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前仰后合,哗笑起来。摄影师一直惶恐不安地望着黑娃的表演。我的爷,他在想,我咋碰到这样一个泼皮货。
黑娃已经充分利用了照相给他提供的无尽享受,不由地绽开嘴唇,开心地笑了。
当黑娃脱去西装,重新换上破袄的时候,摄影师已经把刚刚显影的彩色相片呈送到黑娃面前,呀!相片上的黑娃,是那样英俊富有、容光焕发,庄重的仪态,嘲讽的眼神,动人的微笑,好像是为着某一项重大的外交使命,出现在某一个鸡尾酒会上似的。背景却是中岳庙的天中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赶会的山民们都被照片里的奇迹惊呆了。一位戴草帽的老汉,再三地将相片内外的两个黑娃作了对比,“噫嘻!”他使用着在中岳嵩山之下保留至今的一个文言叹词,发表评论说:“只要有好的穿戴,人人都有福贵之相啊!”
黑娃任凭人家议论,径自兴致勃勃地走着,把相片捧在脸前打量着。他感到满足而且激动。他想着,娘见了也会高兴,因为他给娘带回去的,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向往,一个黑娃“吃得穿得”的证明。但不知为什么,当他重新把右手插进袄兜的时候,他的心却在“嗵嗵”地跳动,伴随着一种淡淡的莫名的惆怅。
黑娃走出庙会,不觉登上了山坡。远望家乡的村庄,他想起了他的长毛兔,说不定那两只母兔已经生下了两窝兔娃。他得赶紧回去扩建兔窝,垒成两棚楼的,通风向阳。黑娃想着,心里又踏实而舒适了。他再次掏出彩色照片,审视良久,忽然对相片里的他说:“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咱来真个的!”
穿过盛开着油菜花的田间小路,黑娃哼着梆子戏,飞快地回家去了。 (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张一弓,河南作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黑娃毅然抗拒了羊肉拉面带给他的诱惑,他认为再高超的拉面表演也只是坑人的幌子,并改变不了一碗面只有四两的事实。
B.黑娃看到了两个烧窑匠照相换装前后的巨大差别,又受到了摄影师的揶揄,这从根本上导致了他破釜沉舟选择照相。
C.相片上的黑娃英俊、富有,西方意味浓厚,背景却是古色古香的天中阁,可见在作者眼里,“西方易装术”并不能遮蔽真实的中国场景。
D.本文以轻喜剧式的语言,用现实主义的笔墨为读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巨大变革背景下青年农民的形象。
8.小说是如何塑造黑娃这一青年农民形象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以“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其中“照和”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7.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木的能力。
思路点拨 “这从根本上导致……”错误,选项所说只是黑娃选择照相的外部原因,实质上是黑娃心理斗争后的结果,他想享受这份恨意,体现了他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答案 ①言行、心理、神态等正面描写。黑娃有着农民的勤俭朴实,也有新的思想、新的尝试。他用各种理由抑制了对衣食的关注,他也通过副业生产得到一笔“巨大的收入”,并用这笔收入尝试了照相。②其他人物衬托。写摄影师对他行为的吃惊,山民的刮目相看,写出了黑娃大胆、性格张扬的一面。③环境烘托。改革开放初期,新时代的商业重新繁荣,农民心理和生产意识有了变化,黑娃才会去赶庙会;自然环境上,结尾处盛开的油菜花烘托了黑娃的自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 ①黑娃牺牲衣食而选择照相是黑娃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②相片中的自己是黑娃追求、向往的美好物质生活的呈现方式,赋予了黑娃生活的目标、奋斗的方向。③以小见大,照相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古老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一种碰撞,反映了改革时代农村的变革,青年农民的力量、生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相关阅读
1 《炖马靴》阅读答案-迟子建,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 【查看全文】
2 文本一: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王树增 文本二:60年非虚构战争文学的新标杆 陆文虎文本一: 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王树增 1950年11月26日,北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一片冰雪。白天的气温是零下20-25℃。从中国东北地区吹来的西伯利亚寒风横扫着高原荒凉而险峻的沟壑。 【查看全文】
3 龙头笔挂阅读答案-李艳龙头笔挂 李 艳 傍晚,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年轻局长郑嵘走了进来。周局,我来帮你收拾吧!郑嵘说着就蹲下身子帮起了忙。 不要叫周局,明天我就正式退休了,以后就是个 【查看全文】
4 九三年(节选)阅读答案-肖江虹九三年(节选) 肖江虹 一九九三年,四川内江来的建筑队开进了我们无双中学。 那个寒风凛冽的黄昏,父亲站在学校大门口等。一直等到天黑,客车才带着怒气将一群外乡人吐在学校大门 【查看全文】
5 单筒望远镜阅读答案-冯骥才单筒望远镜 冯骥才 这房子不稀奇,四合套,三进院落。但稀奇的是从第二进的院子里冒出一棵老槐树,树冠好比一把撑开的巨伞,把这三进院子统统罩在下边。 欧阳老爷相中这房子, 【查看全文】
6 《陈州二绝》阅读答案陈州二绝 孙方友 陈州县志上,写有城西五里傅家豆腐,言称为陈州一绝。这傅家住在傅地楼,专制薄豆腐。那豆腐薄如张纸,白而发亮,吃起来香味儿溢口,筋道而又缠绵。早年间,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