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

发布时间: 2020-06-11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等致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平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固,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区域 水资源 GDP总量全国占比
总量(亿立方米) 全国占比(%) 2019年 2013年 2008年 2003年 1999年
黄河流域总计 2947.8 10.73 21.95 23.36 23.85 21.15 20.82
上游 青海 961.9 3.50 0.32 0.34 0.31 0.28 0.28
甘肃 333.3 1.21 0.95 1.03 0.97 1.02 1.10
宁夏 14.7 0.05 0.41 0.42 0.37 0.32 0.30
中游 内蒙古 461.5 1.68 1.88 2.74 2.62 1.74 1.59
陕西 371.4 1.35 2.82 2.62 2.25 1.89 1.83
山西 121.9 0.44 1.86 2.05 2.25 2.08 1.92
下游 河南 339.8 1.24 5.93 5.21 5.55 5.01 5.19
山东 343.3 1.25 7.77 8.95 9.52 8.81 8.61

(摘编自郭晗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条山一带的破洞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种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机制创新,黄河流域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年8月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体按照上游、中游、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型分布。
D.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東水玫沙”主张以提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6.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4.B(本题四个选项全部源自材料二表1。B选项定位于“总体来看”,源于表1第一行数据“黄河流域总计”条目中“GDP总量全国占比”下对应的部分,其中1999~2013年间(1999、2003、2008、2013)的四个数据分别是20.82、21.15、23.85、23.36,显黄河流域总体上的GDP总量全国占比情况大体上先上升,后有下降的趋势,一次可见B选项“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有两个错误,一则“GDP总量全国占比数字变化”页不等于“发展速度”,一则先上升后下降不等于“发展很快”。)
5.B(B选项源于材料一,选项前半部分所说的“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涉及原文“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由原文可知“大量泥沙入黄”是“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选项遗漏了“水土严重流失”;选项后半部分“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涉及原文“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显然“自然修复手段为主”是“不少学者”的看法,文中的“但”“必须”“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模式”等表述说明作者立场并非如此。黄河难治的原因在于沙多、水少,要解决这两大难题,自然修复、工程措施、从外流域引水入黄都十分重要,并非“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
6.参考答案:
①牺牲自我,一心为公。
②心系家国,勇于担当。
③关注民生,爱民安民。
④求真务实,崇尚科学。
⑤善于改革,不断创新。
⑥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知行合一)。



相关阅读
1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2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3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5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6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

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