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谓“各有分 地”即划定放牧区域,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不仅匈奴人“各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做法。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 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清以前历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 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进入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 草原民族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逐渐变得严密而明确。自清太祖时期起,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 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纷纷归附清朝,至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或编入八旗,或安置领地于其 故地,或给予新地安居下来。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 指定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 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 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片相对固定的草场, 牧民四季营地的安置与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这片草场范围之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自己分地内 牧草生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临时逐水草到其他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 的空间占用形式,数千年来,正由于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规则,草原才保持着以和平为主的历史进 程。
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的和平。但和平不是 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 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 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非正常的迁移时常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随后又建立新的分地,步入新的 稳定。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 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里,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 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原则的基础。
B.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
C.到清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他们被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进行编制,形成了蒙古各旗。
D.草原的历史进程能保持以和平的状态为主,“各有分地”的规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先介绍了“各有分地”原则的演进过程,再说明其基本特征,最后阐述了其历史意义。
B.文章引述史籍材料作为佐证,是为了证明草原上“各有分地”的原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C.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惯性因素。
D.文章论述语言客观严谨,总体上平实质朴,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化的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草原民族的迁移并非都会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使得秩序发生变化的往往是战争导致的长 途迁移。
B.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而是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保持了周期性生活节律和相 对固定的生活场所。
C.蒙古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逐水草而居”和“各有分地”的经济生活方式,后来建立了横 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D.《史记·匈奴列传》中还记载了匈奴诸王各自管辖的具体放牧区域,这些史实也可以证明本文所阐 述的匈奴人已采用分区放牧的原则。
答
【1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原则的基础”于文无据,表述错误。原文说“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可见都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原文还有“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 “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可见与风俗习惯和制度有关。
B项,“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可知,题干逻辑关系错误,并且根据文本内容可知: 越过界线放牧的现象只是“偶然”会有,并非屡见不鲜。
C项,“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可知,是“后两者依满洲八旗之制”而非题干中提到的全部,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D。
【2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AB项,比较容易确定,正确无误。
C项,“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惯性因素”错误。原文信息是先写“习惯性因素”,后写“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层次颠倒了顺序,不合文意。可见C项错。
D项,正确。“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化的表达”表述无误。结尾两段的形象化语句有“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集中表现于“阴云”使用了比喻,“千里”“万里”是虚指,对称关系,结尾段最后一句“史诗”也是比喻,可见有形象化的语言穿插其间。
故选C。
【3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项,“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可见并非“受到影响”而是“相似”,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相关阅读
1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2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3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4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5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