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阅读答案-葛剑雄

发布时间: 2020-06-16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文化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生活、生产、生存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艺术、政治、宗教等。文化的产生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过去所有的文化,并不是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我们现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文化。
今天,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基础的变化给传统文化存续带来了危机。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变了,这种文化就难以存在下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问题。那时候,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远游既不影响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医疗和其他支持。时移世易,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确实会面临适用的问题。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宗教。有的学者认为儒家是宗教,我不赞成这种说法。任何宗教都有神,儒家谁是神?孔子是神吗?孔子自己都不信神。宗教要有一套宗教仪式,儒家有什么仪式?祭孔仪式是后来慢慢加上去的。宗教是不需要怀疑的,但孔子是接受学生提出疑问的。宗教的信仰是不需要问为什么,只要宗教本身不发生变化,就还能够起作用。但是,儒家不是宗教,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宗教,所以是可以被质疑,可以讨论,可以改变的。
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历史上,中国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华文明对抗的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内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唯一曾经对中国文化构成威胁的是北方游牧民族,但他们的文化相对落后、人数较少。虽然有几次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建立了政权,文化上却始终做不到“征服”。蒙古人曾经建立元朝,满族曾经建立清朝,但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人数也少,所以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转化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无例外。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把当时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四,中国原来的文化传播观念和传播手段是相当落后的。中国人从来都不愿意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即便是我们认为最开放的唐朝,也只是相对其他朝代的封闭而言的。当西方通过大量出版物传播知识、文化的时候,中国还长期没有报纸、没有杂志;当西方的文化通过电影、广播在传播的时候,中国的很多地方还没有这些手段。所以,等到新文化进来的时候,传统文化越来越衰弱。到了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原来的方式已经没有办法传播,很多处于断绝的状态。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和某一特定群体在特定空间、时间里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分不开的。
B.并不是所有过去的文化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比如“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就不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C.社会基础的变化是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大动因。
D.我国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加上中华文明本身的强大,在明朝中叶以前从来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阐释“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时,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而缜密。
B.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在四个展开部分都至少举了一个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
C.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通过中国、西方的对比,说明了文化传播观念和传播手段的重要性。
D.作者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这一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在,不远游”是农业时代的价值观,在通信、交通方便迅捷的当今时代已经失去了存在基础,不再具有价值。
B.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故本文第二部分在论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宗教”时就以儒家为例。
C.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曾积极地学习汉文化,可以说明满族虽然在军事上实现了征服,但在文化上还是“被征服者”。
D.在当今,我们要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我们的文化传播方式,现在遍及全球的“孔子学院”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


1.A(B项:“‘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就不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于文无据。按照文中观点,判断传统文化的标准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C项:“最重要因素”、“最大动因”不对,原文对四个方面的重要性没有排序。D项:“在明朝中叶以前从来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对,原文说的是“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
2.D(本文没有谈“怎么办”。)
3.A(“已经失去了存在基础,不再具有价值”的表述过于武断,原文说的是“确实会面临适用的问题”,而且子女要多陪伴父母应该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观。)



相关阅读
1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2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4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5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6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

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