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
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还有比如感冒、肝炎、痢疾等疾病,都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传播。
此前,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已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专家表示,很多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发生,都与共餐密不可分。
(摘编自新华社新媒体2020年3月24日,《分餐制,落实真那么难吗?》)
材料二:
根据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数据,在最近两个月来,关于分餐制话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全国范围内信息量累计达到1039539条。其中,3月14日的单日信息量高达30183条。
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自疫情发生以来,已经有多个省市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部分地区还将公筷公勺使用情况列入优秀评选标准,促进餐饮服务单位推广使用。各地的呼吁倡议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响应,多数网民对分餐制表示支持。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4月6日,《大数据告诉你推行分餐制“卡”在哪》)
材料三: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再往上追溯,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只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四: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倡议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
4.下列关于“分餐制”与“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多种病毒、细菌会通过口水、筷子和餐具在就餐者之间传播。疫情之下,易发生家庭聚集性感染。
B.“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D.“分餐制”难以落实主要受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高冷”“不合群”“见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表1:“分餐制”话题信息量趋势演变图显示,疫情爆发以来,“分餐制”话题信息量在3月14日达到舆论热度的峰值。
B.图表2显示,有近4成的网友认同“分餐制”,超过一半的网友倾向于“公筷公勺”制,仅有一成左右的网友存在抵触心理。
C.对于以盘装菜为主的中餐而言,“公筷公勺”相对于“分餐制”更容易为人接受,网民对公筷公勺的认可度也更高。
D.“分餐制”话题往往在疫情爆发时被热议,而在疫情后被忽略。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也不例外。
6.当前推进“分餐制”“公勺公筷”制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4.D(“主要受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错,偷换概念,原文是“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中国人都喜欢热闹”错,以偏概全,以整体代部分,原文是“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
5.D(无中生有,这次新冠疫情带来的“分餐制”话题关注度会怎样变化,根据材料内容还是一个“未然”问题。)
6.①个体层面:民众认知不准确,分餐意识不充分,分餐习惯没养成。②餐饮企业层面:餐厅成本、菜品样式的考虑。③政府层面: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④文化层面: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根深蒂固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相关阅读
1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3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4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5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6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