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其次,“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最后,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仁爱原则是动态原则,最早的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最早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断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家国天下”传统的现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具备了“家国天下”的道德自觉,人们就会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和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B. 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就能使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和谐呼应。
C. 《中庸》的“修齐治平”,已经深入到当代人的内心世界,转化成一种爱国爱家的担当精神。
D. “生生”之德就是指有仁爱之心,在相互的斗争中也做到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说理,论证层次清楚,逻辑性较强。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社会现状的分析,也有对儒家思想的阐述。
C. 文章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支撑个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D. 文章末段照应开篇,总结全文,进一步强调“家国天下”传统的重要作用、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不会因制度化儒家的解体而丧失价值。
B. 家与国不可分割,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做到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才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C. 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但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D. 只要大力弘扬“家国天下”意识,就能实现“大一统”,维系各民族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答
1. C 2. C 3. D
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
A项,“具备家国天下意识”和“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和责任担当、价值共识”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用“才”联结。这里用“就”联结,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关系。
B项,条件不充分,要“使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和谐呼应”并不仅仅是“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还“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
D项,偷换概念,“相互的斗争中”错,应是“竞争”,原文“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项,“文章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错误,文中有引用论证,如“《中庸》的‘修齐治平’”“‘生生’之德”,但无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本题,
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另外,大力弘扬“家国天下”意识,也不能直接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原文“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
故选D。
相关阅读
1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2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3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4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6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