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请告别“文人”角色-黄裕生

发布时间: 2020-09-26
学者,请告别“文人”角色
黄裕生
①学术有学术的语言与规范,这本是一个无庸置疑的问题。但是,在太多“文人”冒充学者的时候,在太多没有学者使命意识的人占据着学者职位的时候,学术应不应该有学术的语言与规范,却成为大问题。于是,在一些学者呼吁学术规范的同时,另一些“学者”理直气壮地大喊:“学术应当随笔化”,学术应当向日常语言靠拢。就时下而言,相对于前类学者的“刻板”呼吁,后一类“学者”更有市场。
②的确,当学术单纯成了为稻梁谋,单纯成了博名取利之器,那么这样的“学术”再有市场,也绝不意味着学术的弘扬与胜利,倒恰恰意味着学术的衰败。正如学术不迁就任何人一样,学术也不迁就日常生活与日常语言;也正如学者不是散文作家,学者不可用创作散文的方式从事学术研究,不可像写散文那样来传达他的学术研究,否则就不会有数学、物理学、哲学等诸多严格的科学。谁也不会怀疑,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各门学术研究的成果,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解释学术成果,这是完全必要的科普工作。但是,学术成果有必要普及化,绝不等于学术研究与学术著作本身要放弃自己的语言与规范。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科普工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向一般读者解释、介绍过相对论,使许多非物理学专业的人也能理解相对论的基本观念,难道能由此断言,物理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应当“随笔化”?物理学再也不能用它那套数学化的语言?
③数理科学不能随笔化,人文科学同样不能因为有必要普及化而放弃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曾有一些读者批评其语言晦涩难懂,康德于是写了《任何一种未来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试图用通俗、简捷的语言来表达《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基本内容。但是,即使这本“通俗化”了的著作对于读者来说,也绝不可能象读一本所谓“学术随笔”那样轻松。相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它甚至依然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天书。对此,康德只好善意地劝告说,请这部分读者不要在哲学这门学术上浪费时间,而把精力花在自己能胜任的其他事情上。这一劝告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        。作为学术,它们不可能通俗化为“学术随笔”这样一种“好东西”,以致于只要认够字的人就能享用。只要为了在学术层面上讨论问题,只要想对自己的思想负责,因而只要为了给自己的思想提供坚实可靠的根据,那么,我要说,任何学术都不可能用随笔化或散文化语言来表达。
④真正的学术需要有自己严格的、尽可能纯粹的语言来传达。因为真正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只追求超越于一切私家利益与私人情感的真理;学术对于天下人来说,是一个中间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永远是学术的最高宗旨,也是学者的最高使命。这种学术不仅需要有自己严格的、尽可能纯粹的语言来传达,而且要有一个不同于“文人”的学者阶层来承担。这种学者必须超越私人情感、超越任何权力话语,必须还思想以自由、还人格以独立,换句话说,他必须告别传统的“文人”角色。“文人”之不适合于学术在于,“文人”可以无立场地思考说话,或者用许多立场思考说话,一句话,“文人”的话语完全是利益的言说。但是,学者不为任何私人利益服务,他只为每个公民的绝对权利与绝对尊严服务;学者永远有一个立场,这就是公民的立场,也即自由的立场。学者只站在这个立场上说话,因此,学者的语言必须尽可能纯粹化,也即必须尽可能排除诸如私人情感利益等等私人际遇因素,而只听从事物本身的存在的引导,只听从自由理性展开的问题的引导。“文人”可以信口开河,随笔成文,但学者必须每言谨慎有加,笔重如山。真正的学者不可能也不敢用随笔、散文来写他的学术著作。
⑤这里,无意否认随笔也可以是学术的一种普及方式。但正如科普工作本身并不是科学研究一样,学术的普及方式本身并不就是学术。笼统地倡导学术或学术著作随笔化、散文化,不仅无益于学术的健康发展,甚至将瓦解学术本身,而那种以为随笔就是学术工作厚积薄发的最好形式的“意见”,只能被视为不知学术为何物的信口开河。
⑥我们的学者要负起自己的使命,要把持住自己——维护学术与思想的独立自由,彻底告别“文人”角色,学术由此也才能保持为学术。
(有删改)
3. 第④段加点词语“中间者”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
4. 根据文意,第③段空格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专著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B. 哲学或其他人文科学的通俗化是有限度的。
C. 人文科学的语言最能体现严格性、严肃性。
D. 哲学特有的表达方式只有专业者才能读懂。
5. 简析第④段“永远、必须、完全”用词的严密性。
6. 纵观全文,作者将“文人角色”作为“真正的学者”的对立面进行批驳,你认为作者的驳斥是否有说服力,简述理由。


3. 天下人为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最高宗旨和最高使命而借助的工具。   
4. B   本题要求根据文意,选择“第③段空格处推断正确的一项”,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③段的内容,从而推断第③段空格处的内容。纵观第③段,全段主要是承接上文“数理科学不能随笔化”,来论述“人文科学同样不能因为有必要普及化而放弃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且举了康德的事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曾有一些读者批评其语言晦涩难懂,康德于是写了《任何一种未来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试图用通俗、简捷的语言来表达《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基本内容。但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任何一种未来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依然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天书。可见,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读懂通俗到一定程度的人文科学著作仍然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对此,康德没有将自己的哲学著作继续加深通俗化程度,变成所谓的“学术随笔”,而是善意地劝告,这部分读者不要在哲学这门学术上浪费时间。由此可见,在康德的心目中,哲学著作不能为了让大多数读者能够读懂而无限制地进行通俗化处理,言外之意,哲学或其他人文科学的通俗化是有限度的,不能为了某个目的而无限度地通俗化。
故选B。
5. 这三个词语都体现了用词的严密性。“永远”一词说明学术的最高宗旨和学者的最高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亘古不变的,说明作者阐发的道理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必须”一词用强硬的语气说明“真正的学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完成一些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学者”,才能保证学术的纯粹性;“完全”一词将“文人”的话语置于利益言说的地位,给“文人”的话语定下绝对性的论调,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的语气和信心,也表达了作者对“文人话语”的鄙视和不满。  
6. 没有说服力。第一,作者对“文人”和“学者”的范围界定得过于狭窄,从广义来看,“真正的学者”也属于“文人角色”;第二,“文人”和“学者”都追求语言的严格性和严肃性,只是两者追求的程度有所差别,但还不至于处于对立面。



相关阅读
1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

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2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4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5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6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