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善恶观探本》阅读答案-汪韶军

发布时间: 2020-10-09
①庄子批评仁义礼,古今多数人遂以为他主张不仁不义。其实庄子的善恶观非常复杂,非直线性思维所能把握。《庄子·养生主》里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此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察见庄子的善恶观。而与儒家做比较研究,则可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庄子的主张。
②儒家总体上是倾向于立名的。《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义成了成名的一个必要条件。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③庄子主张,“为善无近名”。显然与《老子》“善行无辙迹”相通。老子此语是说行善非但不能求名,而且要不留痕迹。庄子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是行善而不自知,其次是自知但不留痕迹,故不为人所知。怀持这样的思想,自然不会求名。朱熹批评道,为善固然不能求名,但也不能为了避好名之嫌而不去为善。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如前所述,庄子不是否定为善,而是否定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之“上善”。行善若此之人,才是真正的圣贤。
④“为恶无近刑”一语令古今学人困惑不已,因为它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不犯刑之恶是可以为的。其实庄子反对的是为大恶。但世人接受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又批评庄子鼓励人们避重就轻,没有诫人不为“小恶”。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
⑤儒者心中时刻盘旋着明确的善恶意识,总想以“善”去“恶”。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尤其不能自以为善而去指摘他人,《渔父》就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因为对“善”的过分强调,必使宽容精神渐次遗失,从而对他者造成一些伤害。相对地,庄子提出“虚而待物”“不谴是非”,强调不责于人,因其所是而是之,正体现了那种“万物皆照”的包容精神。
⑥我们知道舂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成了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儒家认为,既然礼崩乐坏导致乱象,出路便是将礼乐制度重新扶植起来所以他们力推仁义礼乐的教化,以使世人生德于心,最终治国平天下。庄子则认为,如果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齐同天下,那就等于在宰割天下,因为这种做法没有顺物之自然,其实质是以善的名义强制他者,使天下人沦为仁义礼的“辕下之驹”。在此意义上,所谓的善也就变成了恶。庄子其实认为,个体之间只要不相为害,就不需要仁义礼的约束和严刑峻法的强制,便能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
⑦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批评仁义,绝非怂恿世人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之举。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善恶观:在善的问题上,庄子反对为求名利而行善,反对临人以德、以“善”去“恶”的教化传统,倡导不自以为善之“上善”;在恶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诫人行恶,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
(摘编自汪韶军《庄子善恶观探本》)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批评过儒家的仁义礼,因此古今多数人认为他主张不仁不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B. 只有做到庄子的“为善无近名”,崇尚为善而不知自己在为善,才能说是真正的圣贤。
C. 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
D. 庄子主张不拘泥于明确的善恶意识,强调因其所是而是之,体现了庄子的包容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⑤段用《渔父》将“好言人之恶”视为八疵之一的事例,进一步 阐明庄子不责于人,具有宽容精神的善恶观。
B. 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的主张和儒家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我们能更准确理解庄子的善恶观。
C. 第④段作者从大恶和小恶两个层面阐释了庄子“为恶无近刑”的内涵,即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D. 本文多次从古今学人对庄子主张的误解入手,辩证剖析,正本清源,深入探究了庄子善恶观的应有之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主张是倾向于立名的,容易引导人们以仁义之名去博取个人名利,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B. 在庄子看来,把仁义礼立为标准来治理天下,是有违自然之理的,是以善之名强制他人,不利于和谐。
C. 庄子主张的“为恶无近刑”意思是说,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
D. 庄子一方面诫人行恶 ,一方面又主张宽容“小恶”,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1. C    C项,“朱熹批评庄子‘否定为善’是恰当的,但批评庄子‘否定近名’则背离了庄子的本义”错误,原文第三段“笔者以为,说庄子‘畏名之累己’是合适的,说他为了逃名而不为善并告诫他人不为善,则是误解”,可知这一说法错误。
2. C    C项,“精神到现实中总是要打折扣的”错误,第四段“徐复观则辩护道,精神落到现实生活中总是要打折扣的,‘为恶无近刑’只是出于无可奈何,不是庄子本义的说法。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可知这是徐复观的辩护之词,作者对此表示并不认同,因而此项说法错误。
3. 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作者对此持明确的反对态度”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第二段“客观地讲,儒家对名的这种态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倒向为求名而修德,甚至把仁义当成博取名利的敲门砖”。
C项,“只要不触犯刑法,就应该加以宽容,没必要所有人都成为圣贤”错误,原文第四段“实际上庄子认为,人就是人,没必要也不可以被要求成为圣贤;‘小恶’只要对人对已都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就应该加以宽容”,可知还说“没有实质性的伤害”;
D项,“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会让世人产生认识上的困惑”错误,第七段“无论是践行‘上善’,还是宽容‘小恶’,都是玄德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伦才不至于紧张,人我之间才能变得和谐,每一个个体才能自在地生长发展”,可知这两方面是不矛盾的,都是“玄德”的体现,都符合庄子自然无为的主张,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我之间的和谐。
故选B。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2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3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4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

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5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6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