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国家的职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

发布时间: 2020-10-17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职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
乡村治理。“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 “治天下,必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我国历史上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一般虽止于县一级,但乡里纳入了国家行政治理体制。乡里行政组织及其吏员大体以唐宋为界,分为“乡官制”和“职役制”两个阶段,其地位前期高于后期。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如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通过树立乡村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人物担任官职等多种手段,以贯彻国家意志。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吏员编制,体现出一定的自治性,他们对国家力所不及的乡村事务进行补充,在许多时期发挥出较好的功能。但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因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突出反映在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
知晓民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历史经验。秦王朝严厉的舆论控制,是其速亡原因之一。顾炎武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又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历代统治者采取派出风俗使者、巡视官员,邀请民间人士顾问对话,甚至微服私访等方式,了解地方官治理下的社会状况,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汉代著名的“盐铁会议”,就邀请了社会上的文学贤良参加,就盐铁是否官营等问题与官方公开辩论。而历代地方民众亦有向各级政府上诉、上告、举报的权利。汉代有“自言”“诣阙”上书制度。晋、唐、宋等朝代设有登闻鼓、诽谤木、华表木等,以接纳、知晓民意。明代朱元璋甚至规定人人都有至御前奏闻的权利,以达到“广耳目,防壅蔽,而通下情”之目的。当然,关于相关程序历代也有制度规定,如需要逐级上诉,严控越诉等。
社会救助。在《周礼》《礼记》等传统典籍中,已有政府应当承担社会救助的思想与救助内容和制度的设计。儒家的“大同”“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我国是一个多灾国家,据学者不完全统计,从秦汉到明清,各种灾害与饥荒约有5079次。鳏寡孤独废疾贫等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常态。养老长幼、救灾济贫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思想家和历代政府关注的问题。不晚于秦汉,政府在养老、救灾、济贫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措施。宗族与民间的互救互助是国家救助的补充,也是我国特色。历史上曾有采取以年龄分层的政府养老救助制,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的办法,显然是比较好的经验。
(摘自宪群《选贤与能政在国史上的国家治理》《学习时报》2019年2月6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历史上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天下治理的好坏与否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好坏。
B. 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体现在一些参与乡村治理的人物非国家正式编制吏员。
C. 舆论控制是秦朝灭亡因素之一,汉唐等朝代通过多种途径知晓民意实现了王朝的强大。
D.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儒墨两家“仁政”“兼爱”等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证,主体论证时采用并列的论证方式,层次清晰。
B. 文章以依靠宗族乡绅等协同国家治理等例子,论证了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
C. 文章末段谈到了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制度的思想与制度建设,也提及了经验与特色。
D. 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主体段落中都采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时期国家对乡村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司法权被控制在县一级,由此看出乡村治理并不能称为自治。
B. 古代知晓民情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两种途径的相关程序在历代也有逐级上诉等规定。
C. 我国是多灾国家,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常态,在秦汉时期政府就有养老、救灾、济贫等相关制度措施。
D. 经验证明,大力提倡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政府给予老人较高的社会地位,鼓励家庭养老是较好的方式。


1. B    A项,“取决于乡村治理的好坏”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②段“始于里胥”“必自治一乡始”“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可知,乡村治理对天下治理是有影响的,但“取决于”言过其实。
C项,“实现了王朝的强大”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代有‘自言’‘诣阙’上书制度。晋、唐、宋等朝代设有登闻鼓、诽谤木、华表木等,以接纳、知晓民意。”由此可知,原文只是提及汉唐等朝代“通过多种途径知晓民意”,但并没有说“实现了王朝的强大”。
D项,“是其理论基础”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④段可知,儒墨两家“仁政”“兼爱”等思想是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
故选B。
2. D    D项,“在主体段落中都采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错。文章主体段落中,“知晓民情”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其他部分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 B   B项,“两种途径的相关程序在历代也有逐级上诉等规定”错。原文说“明代朱元璋甚至规定人人都有至御前奏闻的权利,以达到……之目的。当然,关于相关程序历代也有制度规定,如需要逐级上诉,严控越诉等。”由此可见,“相关程序在历代有逐级上诉等规定”是针对自下而上的途径而言的,并不包括自上而下的途径。



相关阅读
1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3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4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5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6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

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