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学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莫定了坚实基础。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长体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定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中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稳定性条件。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委身于口语语音,而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得意忘言”的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对中国人来说,语与文常常是一体的,语言认同主要通过文字认同建立,在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得以生发。此外,汉字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交往、语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着中国疆域扩大、民族交流加深,汉字很早就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他们借以交流和记事的工具。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族“无文书簿领”,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起初习用汉字,后仿照汉字于10至12世纪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早在一千多前就树立在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了汉藏两族“叶同如一”的团结情意。13世纪初,元朝政府规定,“凡施用文字, 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清代的语言生活如同《五体清文鉴》所展现的那样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其中汉字是当时文书行政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中最重要最通用的文字,因此编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在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程中,汉字不仅是族际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大家熟知的甲骨文、金文,是后世汉字的前身,其时代的上限是商代后期。不过在其以前,文字已经有过很长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在田野考古工作中,业已发现了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中国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的陶器、玉石器上面的符号,确有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其中一部分只是符号,另一部分则应视为原始文字。
当前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讨论的一个焦点,是符号与原始文字(以及文字)的判定和区别。然而无论如何,像吴县澄湖等地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多个符号,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片上的成行陶文,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襄汾陶寺陶扁壶上的毛笔朱书文字,是字也很难否定。
我想重复一个观点,就是不能认为在中国境内的古文字只有像商周文字那样的汉字的前身。在四川及其附近发现的巴蜀文字,便不是汉字。
(摘编自李学勤《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的考古器物上的刻画符号,是了解先民的文化“密码”,也是汉字的雏形和源头。
B.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使得当时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制度,才统一为汉字。
C.汉语方言在口语方面差异较大,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沟通,但由于汉字“通古今、达四方”的力量,书面语交流不受影响。
D.我国少数民族起初都习用汉字,后来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这种文字称为“汉字系文字”。
2.下列四个句子是从材料一-处抽出来的(已打乱顺序),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b.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C.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
d.汉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A.b a c d
B.a c d b
C.c a d b
D.a d b c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话,说明了中国人历来有无比热爱和理解自己本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B.材料一中列举唐蕃会盟碑、元朝政府有关规定、编纂《康熙字典》的事例,起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
C.材料一整体上是并列式结构,从四个层面论述了汉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材料二中“确有可能”“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是字也很难否定”等表述,措辞极有分寸,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
4.汉字有哪些独特的性质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第二段与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观点有什么异同点?(6分)
答
1.C(A.“是汉字的雏形和源头”错。根据原文,刻画符号是文字的雏形;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B. “产生了不同的文字”错,“文字异形”但依然是汉字;“才统一—为汉字”的表述亦错。D. 原文是“我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 ,并非全都如此。)
2.B(此题容易。四句分别是各段段首中心句,分论点。)
3.A(引用高本汉的话是为了说明汉字的稳定性。原文“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A.考查论点与论据。B.考查论证方法。C.考查论证结构。D.考查论证语言。
4.①汉字稳定性强。(答“从古至今,汉字的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也计分)
②汉字是表意文字。(答“能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也计分)
③汉字是拼形文字。(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相同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文字起源于符号。
不同点:①材料- -第二段笼统认为“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②材料二认为有些符号就是文字。
(“相同点”“不同点”两个方面各3分。每个方面中的两个要点,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相关阅读
1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2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3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5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6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