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元宵节,与古文献记录中的元宵节已大有不同。灯会仍在,传统扎灯的手艺却慢慢蜕化消失,印着赞助商大字的彩灯充斥在节日的街道。灯彩技艺在非遗政策的保护下,得以以记录性的方式留存,但仅仅是呆板的留存和资料整理,不是有影响力的传播。近代以来,由于战乱及外国文化的涌入,曲艺、戏曲等享乐、娱乐方式被迫淡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即使保留下来,很多也面目不全。而节日元素也同质化严重,与传统文化越走越远。无论何种节日,主流活动已演变成商业促销,文艺细胞尽丧。在此种态势下,延续经典,打造民族、民俗特色非遗文化元素,将其融入社会生活,很有必要。
非遗保护,既是保护现有遗存,也是追溯历史精髓,更是发掘外延潜力。非遗视觉转译的目的是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释放经典美学元素,增强民族美学的审美教化力。经典流传,顺从时代,引导人们去了解非遗,利用新形式、新媒介,让非遗深入大众视野,有益于丰富非遗技艺传承的手段,激发人们学习了解非遗的兴致。精髓不变,形式转译。元宵灯会,秦淮灯彩,玉壶光转,游龙飞舞,讲求一个流光溢彩的意趣。对秦淮灯会的非遗视觉转译探索,不同于灯会摄影图集,而是将元宵灯会总体化作一盏灯,化灯会为书籍,模拟华灯的影影绰绰、光彩绰约,仿佛将元宵节的灯霎时都捧在手上。社会娱乐资源与文化内涵进行重新组合配置,将元宵灯会的影响扩大得更深更广。
对非遗视觉转译方向的探索,可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将高高在上或落满尘土的非遗翻出来,提取元素,锻造新视觉意象。查阅非遗名录,可见非遗本就源自生活,千百年的劳作孕育出灿烂的非遗文化,滋养了社会文化习俗。因此,应当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彰显非遗在历史长河中的秀蔚气象。转译,是延续非遗在生活中的角色,寄托了人们内心的祈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对“夜”和“光”的想象,将秦淮灯会汇聚成册,不同于传统阅读,以星轨的曲线编纂文字,呈现美好祈愿。若问秦淮元宵灯会如何,便可从册中窥得一斑。
非遗的内涵是博大的,可读、可用、可视、可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值得一再地探索一切可运用的元素进行再创作、再设计。从非遗,到生活;从非遗技艺、非遗民俗,到视觉再现;从中国样式,到中国方式,提炼元素进行艺术再设计,实现非遗的视觉转译。以非遗金陵刻经为例,扩大刻经技艺的影响,发掘刻经之美,将非遗艺术通过创意设计转译可融入社会生活的实用器物,从多角度入手阐释刻经技艺,如反映刻经元素的文创产品。
非遗面临的形势,无论是流传、发扬,还是经济效益,都不容乐观,还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所以,仅仅依靠政府扶持是不够的。要让非遗的美好不仅仅停留在作坊和特定节日,应以多种视觉形式将非遗元素广泛铺开,如书籍、多媒体、文创产品、纪念品、快闪店,等等,慢慢地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要依托政府引导、企业出资、设计师献智,打造三位一体的产、学、研非遗产业链,引导非遗文化健康发展,良性循环发展。
(摘编自徐宝娟《从元宵节传承谈非遗视觉转译探索》)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元宵节在内容上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即使有灯会,却也不是古代元宵节时的模样。
B.得益于非遗政策而保存下来的灯彩技艺,仅仅是呆板的留存和资料整理,本身并不具有文化及社会影响力。
C.在保护现有遗存精髓的基础上,非遗视觉转译只是传播形式上利用了新形式、新媒体,引导人们去了解非遗。
D.传统民俗活动应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取元素,锻造新视觉意象,脱离生活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本身并不具有文化及社会影响力”曲解文意,文中认为灯彩技艺在传播方式上“不是有影响力的传播”,并不能说明其本身不具有文化及社会影响力。C项,“只是传播形式上”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对非遗视觉转译方向的探索,可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将高高在上或落满尘土的非遗翻出来,提取元素,锻造新视觉意象”及“转译,是延续非遗在生活中的角色,寄托了人们内心的祈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知,非遗视觉转译还强调要融入生活,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D项,张冠李戴。文中“提取元素,锻造新视觉意象”说的是“非遗视觉转译方向的探索”,并非“传统民俗活动”。故选A。]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二段从元宵节文化内容的消逝谈起,接着论述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当今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被商业活动过度消费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秦淮灯会的非遗视觉转译探索,论证了非遗视觉转译的必要性及意义。
D.文章末段针对当前非遗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引导非遗文化健康发展,良性循环发展的建议。
B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论证了当今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被商业活动过度消费的观点”论证观点错误,根据原文信息,第二段论证了“在此种态势下,延续经典,打造民族、民俗特色非遗文化元素,将其融入社会生活,很有必要”的观点。故选B。]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社会节日元素同质化,节日主流活动成为充满商业元素的促销活动,而本身的文艺细胞流失殆尽。
B.非遗文化转译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规避、传承、创新,形成新的文化风尚。
C.秦淮灯会的非遗视觉转译,体现了社会娱乐资源与文化内涵之间的重新组合,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D.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如此方能让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更健康地发展。
B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对非遗文化进行规避”文中无据。结合“经典流传,顺从时代,引导人们去了解非遗,利用新形式、新媒介,让非遗深入大众视野,有益于丰富非遗技艺传承的手段,激发人们学习了解非遗的兴致”“扩大刻经技艺的影响,发掘刻经之美,将非遗艺术通过创意设计转译可融入社会生活的实用器物”等分析,原文并未提出要对非遗文化进行“规避”。故选B。]
相关阅读
1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2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3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4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5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