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

发布时间: 2020-11-30
材料一: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于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我国传统建筑外形上的特征非常明显,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都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体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的高度统一。当代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的外形轮廓时往往会借鉴古建筑的造型组成和比例特征,演变出姿态万千的立面造型,这样不仅使作品的外形严整而简洁,还赋予了建筑物深邃而古典的姿态和古韵。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的某一投标方案遵照的就是古建筑的三段式构图原则,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明快的几何体块模仿古建筑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视觉效果凝练而大气。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13级佛塔,其构图形式和塔一样层层内缩,意寓着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最高境界,传播了传统的东方神韵。
古人在梁枋、斗拱、檩椽、柱头、门窗等构件上进行艺术加工,形成雕梁画栋、华丽壮观的艺术效果,这些构成了传统建筑的词汇。建筑师会出于对传统建筑词汇的深厚热爱,从博大精深、繁丽精妙的词汇中撷取一些片段,辅以几何的变形和材质的更新,孕育出兼具古朴与时尚美感的新词汇。湖北省博物馆借用了大坡式屋顶、多层宽屋檐等楚式建筑的特征,将它们恰如其分地植入平直简洁的建筑立面,表现出层层叠落的美。在万科第五园中,设计师用矩形的拼合、错综与堆叠模拟出了中国江南民居马头山墙的屋顶形象,典雅而恬淡。
(摘编自《传统建筑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腊、罗马建筑体系有它们的“五种典范”,中国古代建筑也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自己一直沿用不曾改变的“文法”。
B.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是指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构件和因素,即梁、柱、门、窗、瓦、槛、阶、墙、斗拱、正房、厢房。
C.同样的建筑“文法”下,可以有不同的建筑“文章”,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因此“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
D.对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组成和比例特征的借鉴及大坡式屋顶等古建筑词汇的撷取更新,是对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有效传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判断一座建筑是否属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不在于它是否建筑在中国境内,而在于它是不是运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来组织的。
B.正房、厢房、回廊、抱厦等构件怎样布置并联系,从而组成庭院,在中国建筑中有惯例和法式,这个“文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C.“文法”“词汇”本是阅读写作领域的用语,作者在文中用来比喻建筑领域的惯例规则与构成建筑的构件与因素,设喻巧妙,便于读者理解。
D.中国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法,创造之初是科学的、先进的,曾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但梁架结构法也限制了中国建筑新材料的运用。
3.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短语中与中国古代建筑“词汇”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乃瞻衡宇 B.雕梁画栋 C.绣闼雕甍 D.物华天宝
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1.答案D
解析:A项后半句“已经形成了自己一直沿用不曾改变的“文法”“不曾改变”错误,原文“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发展”二字就告诉我们,“文法”并非成型后一直不变;B项“即梁、柱、门、窗、瓦、槛、阶、墙、斗拱、正房、厢房”有误,“厢房”后要加个“等”字表示列举未尽,选项没有“等”字,意思建筑“词汇”只指所列举的对象;C项“因此”前后强加因果,有误,“同样的建筑‘文法’下,可以有不同的建筑‘文章’,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表现的是“文法”有一定的灵活性;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A项无误,对应原文“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B项无误,对应原文 “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单独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C项无误;D项有误,“但梁架结构法也限制了中国建筑新材料的运用”在文中无据。
3.答案D
解析:A项“乃瞻衡宇”“衡宇”是指横木为门的房屋,“宇”,屋檐,与建筑“词汇”有关,无误;B项“雕梁画栋”,梁栋都是建筑构件,无误;C项“绣闼雕甍”“闼”是阁门,“甍”是屋脊,与建筑“词汇”有关,无误;D项“物华天宝”意思是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与建筑“词汇”没有直接联系,所以答案选D。
4.答案
(1)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2)继承并发扬中国古建筑先进的梁架结构法;
(3)借鉴古建筑的造型组成和比例特征(文法),演变出姿态万千的立面造型(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
(4)撷取古建筑词汇中的元素,辅以几何的变形和材质的更新,孕育现代建筑的新词汇。
(赋分原则:每点1分)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题干的基础上,确定答案分布范围,归纳要点,组织原文关键词句答题。
5.答案
文章首先(在举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什么是中国古建筑的“文法”与“词汇”;(1分)其次指出有一定拘束性的“文法”有着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1分)接着明确“文法”“词汇”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是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1分)然后通过中西比较,论述了梁架结构法的先进性;(1分)最后作者指出我们必须首先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才能写出新中国建筑的新“文章”。(1分)(另外,答案语句流畅无语病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行文脉络”其实就是各段段落大意的有机组合。考生在概括大意时应明确每个段落的“核心话题”,然后“同类相合,异类相加”,并有序表达。



相关阅读
1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2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

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3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4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

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5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