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硬”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但是文艺是欣赏的对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情感的,怎么“硬”也不能“硬”到和论文或公式一样。诗虽然不必再讲那带几分机械性的声调,却不能不讲节奏,说话不也有轻重高低快慢吗?节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够高度集中。文也有文的节奏,配合着意义使意义集中。小说是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但也总得有些契机来表现生活和批评它;这些契机得费心思去选择和配合,才能够将那要说的话,要传达的意义,完整的说出来,传达出来。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才见出情感,才让人乐意接受,“欣赏”就是“乐意接受”的意思。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在这种情形之下,笔者同意:《李有才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 《追求》 三部曲,笔者都读过不止一回,想来读过不止一回的人该不少吧。这几个作品让笔者“百读不厌”。《阿Q正传》 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铸造几个女性,但是这些却可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这种趣味虽然不是必要的,却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抗战期中,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读者大大的增加了。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读者,他们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扩大了的读众,有着这样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长篇小说的流行就是这个要求的反应,因为篇幅长,故事就长,情节就多,趣味也就丰富了。这可以促进长篇小说的发展,倒是很好的。可是有些作者却因为这样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溺,说不上“百读不厌”。“百读不厌”究竟是个赞词或评语,虽然以趣味为主,总要是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
(朱自清《论百读不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话文刚兴起时,诉诸情感的只有“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小品散文,它当然让人“百读不厌"。
B.所谓"硬",就是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让人“百读不厌”。
C.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能见情感,就让人乐意接受,这样的作品是好的,那自然就是“百读不厌”的作品。
D.《阿Q正传》与“三部曲"的意义不仅仅是幽默和塑造了几个女性,但却可能让人产生“百读不厌"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没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而是由几种主要文体的创作情况引出有关“百读不厌"的话题。
B.文章并没有明确“百读不厌”作品的标准,而是在层层分析说理中让读者自己感悟其特点。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长篇小说虽适应读者增加需求,有趣味,但也些却是低级趣味。
D.文章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议论文,先破后立,其结构和课文《拿来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得并不悠闲的人们都不喜欢“软性"的东西而喜欢“硬性"的东西,于是就开始嫌弃小品文。
B.有的作品需要- -本正经去读,这就很难激起阅读兴趣,用“百读不厌”作主要评判标准就不妥了。
C.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并不仅仅是有没人想重读,因此,绝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否有人重读都是好作品。
D.抗战中,长篇小说迎来发展机遇,但一些作者没有守住底线,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百读不厌”的。
1.【正确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析】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歪曲文意,相关内容在第一段,由原文“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确乎也风行过一时”可知,选项与原文差别明显,可见“当然能使人‘百读不厌’”错。B 项,内容在第二段,原文是“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所以是“不容易让人‘百读不厌’”而不是“不能让人‘百读不厌’”。C 项,相关内容在第二段,原文是“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所以选项对“可以不论”理解有误。
2.【正确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文章虽然没有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但前面部分是分析说理,为后面提出论点铺垫,并没有批驳敌论,所以本文结构和《拿来主义》并不相同。
3.【正确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C 项内容在文本第二段,原文是“《李有才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可见原文是以《李有才板话》为例,而选项却扩大范围变成了“绝大多数作品”,所以不正确。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
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
2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3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4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5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6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