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效地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一度被社会中上层垄断,因而“不通乎众人”。现在它们却被下层文人整合、演绎,转化成了适应社会大众阅读需求的通俗小说。与此同时,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化知识也在被通俗小说编创者汲取、整合与改造后,成为通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原本阻隔难通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便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实现了层间互动,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如历史演义小说就是史书记述与民间讲史交融互补的产物,神魔小说则多半是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的,公案小说也是杂抄法家的诉讼文书、前代笔记传奇中的公案故事、公案类的小说话本、公案类的说唱词话等编纂成集的。这些通俗小说的编创者,在建构这些取自官方和民间的文化知识时,由于更多地考虑民间受众的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了民间“说书人” 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传播,因而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
其次,明代通俗小说通过书面语言叙事,使民众得以突破地域、方言的限制,在阅读、共享其建构的文化知识体系时,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历史演义小说通过对历代兴废征战的叙述,就把过去乃至数个世纪以前的历史人物故事传输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获得了统一的载体,从而保证了具有延续性的历史想象,因此历史演义和大传统文化一起构建了汉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诚如章炳麟所言,因为有了历史演义,才“使田家孺子知有秦汉至今帝王师相之业;不然,则中夏齐民之不知故国,将与印度同列。然则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而且历史演义还能达到“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的社会效果。
另外,明代通俗小说对明代社会文化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它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互补与发展;另一方面,它还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较深厚的民间基础。有学者曾以“三言”“二拍”为例,从文化史的角度,指出它们所描绘的市民形象、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异动、城乡经济状貌,以及中世纪婚恋模式的突破等,真切地反映了明代历史性的社会文化变迁。
(摘编自纪德君《明代通俗小说对民间知识体系的建构及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历史文化典籍因其“不通乎众人”的文体特征,一度为当时的社会中上层所垄断。
B. 神魔小说打破了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的阻隔, 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
C. 通过阅读以书面语言叙事的明代通俗小说,民众突破了地域、方言的限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D. 明代通俗小说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进而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民间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通俗小说通过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书面语言叙事,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B. 文中章炳麟的言论,阐述了历史演义大多依据正史,在延续传统、传承文化方面功劳很大。
C. 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曾阻隔难通,这是文章论述明代通俗小说推动层间互动的前提。
D. 文章论述“三言”“二拍”的文化史内涵,为明代通俗小说促进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明代通俗小说缺少商业化的推广或民间艺术的搬演,就可能削弱它对明代社会的影响力。
B. 如果不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就无法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
C. 为了更多地满足民间受众的需要,在通俗小说创作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到民间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
D. 普通百姓在阅读“三言”“二拍”这一类的小说时,容易受到小说中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影响。
【答案】
1. C A项,“古代的历史文化典籍因其 ‘不通乎众人’ 的文体特征,一度为当时的社会中上层所垄断”错,原文“因‘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一度被社会中上层垄断,因而‘不通乎众人’”,可知一度被社会中上层垄断,因而“不通乎众人”,选项因果颠倒。
B项,“杂取宗教典籍与民间传说融汇而成”错,原文“多半是杂取宗教典籍与间传说融汇而成的”,可知说的是多半是杂取,选项范围扩大。
D项,“进而”错,原文“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它推动了明代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促进了雅俗文化的交融、互补与发展;另一方面,它还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较深厚的民间基础”,可知“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层间互动”与“为晚明文化与社会的变革培植了民间基础”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选项关系错位。
故选C。
2. B B项,“依据正史”错。原文“诚如章炳麟所言,因为有了历史演义,才‘使田家孺子知有秦汉至今帝王师相之业;不然,则中夏齐民之不知故国,将与印度同列。然则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然则演事者虽多稗传,而存古之功亦大矣”中“稗传”,是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可知并非大多依据正史。
3. B,“如果不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就无法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错,原文“那些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化知识也在被通俗小说编创者汲取、整合与改造后,成为通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原本阻隔难通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与民间大众文化,便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实现了层间互动,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可知只是说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并未提及不借助通俗小说这一载体,就无法呈现就无法呈现出文人知识与民间知识共生、主流文化与民间意识交融的文本样态,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B。
相关阅读
1 《孩子的力量》阅读答案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 【查看全文】
2 三哥营地阅读答案-陈毓三哥营地 陈 毓 早起开门,三哥打眼望见坪场上那棵板栗树下,环绕树冠炸开一地油亮亮的板栗。三哥看着板罘出神,一只松鼠突然跳到树下,被随之坠落的包惊吓,长尾巴一甩,呼一 【查看全文】
3 《故乡》阅读答案-2022年中考题①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查看全文】
4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永恒不灭的民族魂就是这股劲。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 【查看全文】
5 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求知方式各异,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 、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材料一: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名称和揽星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