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召唤作家聚焦于精准扶贫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一系列反映精准扶贫的作品脱颖而出,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涵和表达。
善于将精准扶贫给当下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达,是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贺享雍的《乡村志》本着“为时代立传,为乡村写志,替农民发言”的宗旨,以贺家湾为中心,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最后一卷《天大地大》尤其将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当精准扶贫被置于阔大的历史背景下,贺家湾也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将精准扶贫工作置于较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有利于在更深广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乡村的特征,建构乡村审美经验。
驻村干部大都是从城市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外来者”视角就成为当下扶贫文学的主导性叙事模式。但是,外来者如何才能真正进入乡村内部,关涉到文学呈现出怎样的乡村经脸,如果仅仅停留在无关痛痒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机械的政策解读层面,就会影响写作的有效性。不少扶贫文学坚定人民性立场,采取平视视角,致力于表现扶贫干部的成长、帮扶对象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改善,成为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譬如《经山海》《天大地大》《酒是个鬼》等小说在外来者视角中加入成长小说的元素,将基层驻村干部的成长与乡村面貌和村民命运的改变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扶贫工作既是帮扶他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机遇,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同时,扶贫文学并未停留在对国家帮扶政策的解读上,而是试图表明,政策的外在力量与农民内生力量的结合才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陈毅达的《海边春秋》里,开发海岛的主体是本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是他们在与外来资本的博弈中,实现了家乡发展。这些扶贫干部和乡村中坚力量交相辉映,共同建构起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扶贫文学中不少故事都直接源于作者的扶贫日记或访谈等第一手资料,这是时代与生活的馈赠。韩永明的《酒是个鬼》聚焦精神扶贫,不仅让扶贫对象老谢通过“扶志”重获做人尊严,也让扶贫队员老王在忘我的工作中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成长。在此,国家话语与个性表达得到统一,既聚焦乡村扶贫须挖掘内生动力这一重要话题,又延续了韩永明一向关注转型期普通人精神状况的写作特点。
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也丰富了乡土文学的美学特质。扶贫工作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和工作流程,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如果没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感悟力,很难讲出好故事。老藤的《遣蛇》仿照侦探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形式徐徐展开,不仅让小说更好看,随着真相被解开,也将“呼蛇容易遣蛇难”这句谚语延伸开来,让每一个人反观自己内心的那条“蛇”,引发读者思考。
应当注意的是,简单化的乐观想象也会远离乡村现实,像《迎风山上的告别》中深山里的每个残障孩子都因为过人的文艺天赋脱贫,《猪嗷嗷叫》的结尾用一句“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宣告胜利,或许都有些失之理想化。
乡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深深嵌入中国现代化的整体社会图景,如何理解和书写当下乡村的新变化,则是每一个写作者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选自李雪梅《扶贫文学:叙写新时代乡村传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3月26日)
材料二:
近年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扶贫工作者及扶贫文学家的普遍关注。赵德发的《经山海》塑造了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吴小蒿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她在扶贫路上大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复苏本土优秀文化,文化申遗、复植楷树种子等工作,均显示了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也是生态扶贫的有利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陈毅达的《海边春秋》描写刘书雷被派往闽省岚岛工作,在处理兰波国际项目与蓝港村整体搬迁的矛盾中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扶贫干部的故事。创新项目可以给当地经济带来好处,但如何确保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保护与开发,以及村民与开发商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的种种矛盾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作者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通过主人公刘书雷的工作得以全面展现。
(选自刘侠《新时代扶贫文学体现中国生态发展人文意义》,《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0月29日)
材料三: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才能和贫困永远说再见。各级文学组织正充分发挥文学扶志扶智的作用。在中国作协对口帮扶的贫困县临潭县,一批批作家、一本本图书、一场场培训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让这里渐渐远离贫困。在“文化润心,文学助力”工作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作协先后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临潭县中小学教师文学培训班、“助力脱贫攻坚文学培训班”,组织“洮州大讲堂”、干部夜校等各类培训活动,发挥文学扶志扶智的作用。
(选自《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家湾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就是因为精准扶贫被置于阔大的历史背景下。
B.扶贫文学中的故事不少直接源于作者的日记或访谈等第一手资料,这是时代与生活给予作者与读者的馈赠。
C.如《迎风山上的告别》《猪嗷嗷叫》等作品中口号式的脱贫胜利宣言都有些理想化。
D.近年来,扶贫工作者及扶贫文学家都意识到应该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仅仅停留在无关痛痒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机械的政策解读层面,扶贫文学就难以有效呈现出乡村经验。
B.唯有依靠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感悟力,才能在扶贫工作严格的体制之中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从而讲出好故事。
C.“外来者”视角是当下扶贫文学的主导性叙事模式,所以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就是从城市到农村的驻村干部。
D.扶贫要以扶志与智为前提,只有贫困地区人民有理想有办法了,他们才能永远和贫困告别。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新时代扶贫文学体现了中国生态发展人文意义”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在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发掘,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推广传播不仅是生态学家的任务,更成为众多有志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学家的责任与使命。
B.扶贫文学书写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驾护航的动人故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树立生态意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C.韦晓明的《春雷》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度利用与合理保护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扶贫工作人员体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扶贫攻坚反思中的思想深度。
D.当下扶贫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仍存发掘空间,在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攻坚之路上遇到的困难还有待反思,人民的相关认识及思想的引领与接受还有待深化。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某高中校刊准备推出新时代扶贫文学专刊,请你结合材料拟写几条选文标准。(6分)
答
1.B解析:A项,“就是因为”过于绝对。其原因还有贺享雍创作《乡村志》的宗旨与水平。C项,过于绝对,原文有“或许”。D项,夸大其词,原文是“普遍”。
2.C解析:C项,因果倒置。
3.A解析:A项是思想根源,并非表现特点。
4.论证结构:从“精准扶贫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创作背景提出论题,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方法: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
5.善于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达。坚定人民性立场,采取平视视角,致力于表现扶贫干部的成长、帮扶对象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改善。取材作者的扶贫日记或访谈等第一手资料。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答出3点即可得6分)
相关阅读
1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2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3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5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