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敏感而多思,他们与生活的关系就是找到一个线头,让想象把这根线抻长,并不断地缠绕,直到编织成诗。敏感让他们成为燃点很低的人,与生活中的事物轻轻刮一下,诗的大火就腾地燃烧起来。于是雨夜细细的哭声立刻抓住了诗人的心,诗人也能从水管里不断漏出的水滴联想到总这么不止地滴,河流大海怎么办。这些联想型的诗人,喜欢用沉默屏蔽嘈杂,在空旷自由的心灵里,让想象翻腾神游。他们有时抓住一个点让它蔓延开来,有时由此物波及彼物。终点都是抵达心灵,让读者的情感燃起大火。
诗人不是简单触景生各种情,更主要的是借这些景物把憋在内心的风暴倾泄出来。这些倾倒出来的景物,都带着他心灵的颜色和温度,这让诗歌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情和撼人的力量。这样的写法叫挖掘法,每一笔下去,都挖进心里,疼而有劲,直至骨头露出来,泪水流出来。譬如诗人抚摸家谱,亲人的面容与命运开始浮现,于是想象亲人在他的手指下重新诞生复活,这是想象力放大了本体的意义,并让诗歌温暖起来。
诗歌的成功也得益于高超的技术,技术让诗人把杂乱粗糙的碎石冶炼成钻石,让语言精粹陡峭锋利,尤其那些出人意料的物与物的焊接,时时将我们的心智刷新并拎起来。而且诗人不是简单地记录触动情感的事物,而是把这些事物揉碎,再用浸透了情感又出神入化的语言重新建构,像一块生锈的铁经过加温熔烧再锻打制造,诗歌的顺序和气质都已经变化,形成一块崭新光芒的白钢制品。像有铁锤在敲击,一句比一句重且深。
好的诗歌就是这样,只要你破声一读就有诗意来笼罩你,心里就回荡着诗歌的节拍。这样的诗歌字句锤炼到了恰好的程度,似乎多一句就肥,少一句就要散架的感觉。这样的诗人是一个化繁为易的高手,以浅寓深,以整体作为暗示,直指生活的核心和生命的根。让人对万物有了彻底的洞见,并生出对世界的疼爱怜惜敬畏之情。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诗歌凉而不冷,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美学品格,这是源于诗人有一颗真诚炽烈深沉又温爱的心。
(摘编自李犁《想象力与感受力》)
材料二: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
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
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
“来自灰尘,归于灰尘”也还是一种不朽。到了最后,人散了,曲终了,我们还可以寄怀于江上那几排青山,在它们所显示的永恒生命之流里安息。
(摘编自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想型诗人是燃点很低的人,与生活中的事物轻轻刮一下,就能让想象翻腾神游。
B.诗歌充满了深情和撼人的力量,这使得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带着他心灵的颜色和温度。
C.诗人能将触动情感的事物揉碎再造,最终形成能散发崭新光芒的句意深重的作品。
D.从读者的角度来说,阅读好的诗歌可以洞见万物,对世界充满疼爱怜惜敬畏的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笔下景物的意义是经过挖掘放大的,所以赏析诗歌时不能将其分析为“触景生情”。
B.诗歌凉而不冷,忧而不伤,悲而不绝望的美学品格启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时要关注诗人欢喜愁苦之后的理性思考。
C.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达不到和平静穆的极境,故他们的作品称不上好的作品。
D.“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相比,前者情趣虽然高妙,但没有表达出凄凉寂寞的情感。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接近“静穆”境界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请举例说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
5.你认为诗歌的成功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1.B.两个分句之间因果颠倒。由材料一第二段“这些倾倒出来的景物,都带着他心灵的颜色和温度,这让诗歌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情和撼人的力量”可知,是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带着他心灵的颜色和温度,使得诗歌充满了深情和撼人的力量。
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所以赏析诗歌时不能将其分析为‘触景生情’”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诗人不是简单触景生各种情,更主要的是借这些景物把憋在内心的风暴倾泄出来”可知,欣赏诗歌时应该理解为“触景生情”。
C.“故他们的作品称不上好的作品”错误。由材料二“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可知,作者认为和平静穆是作品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并没有认为不和平静穆的作品不是好作品,选项于文无据。
D.“但没有表达出凄凉寂寞的情感”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可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表达了凄凉寂寞的感情。
故选B。
3.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材料二“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可知,“静穆”是要泯化一切忧喜的。换言之,情感不直接在文字当中体现。
A.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不符合;
B.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符合;
C.本句意思是: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暗指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既没有表明作者的心情,又有静谧之感,符合;
D.这句话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表现了诗人思亲的愁苦之情,不符合。
4.①举例论证:用“诗人抚摸家谱”的例子解析挖掘法。②比喻论证:把触动情感的事物揉碎重构比作“一块生锈的铁经过加温熔烧再锻打制造”。
5.①诗人敏感而多思,长于联想和想象,让憋在内心的风暴借助景物倾泄出来。②诗人用高超的技术锻造重构诗歌意象,化繁为易,将诗歌字句锤炼到了恰好的程度。③诗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锤炼情感
相关阅读
1 潮声阅读答案-陆颖墨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 【查看全文】
2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谱写世界发展的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 【查看全文】
4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①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成本低,但只能满足重量小的火星探测器软着陆要求,且着陆精度不高。美国机遇号火星车采 【查看全文】
5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成就了无数技能劳动者,他们应时代所需,也创造了时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 【查看全文】
6 没有背影的父爱阅读答案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