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中学西传”,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就“中学西传”形成规模效应并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而言,学界普遍认为,其源头在明末入华的耶稣会士,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共持续了211年。
就“中学西传”涉及面而言,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利玛窦、全尼阁、殷铎泽等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而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刊印的由他和殷铎泽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儒学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经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的观点,认为农业人口的就业增长和农业繁荣将刺激贸易和工业。魁奈“以农为本”的思想,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
卜弥格则是第一个将中医知识系统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翻译了若干重要的中医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并促成了欧洲专业汉学的诞生。
巴多明、马若瑟和雷孝思等人在华期间,通过翻译和科学考察等方式,促成了中国-欧洲对话的高峰,成为法国早期汉学的先驱。他们还参与了由康熙组织的全国大地测绘工作,绘制了中国第一幅实测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成为当时中国最科学的全国地图。
“中学西传”既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帮助外国人认识中国,又有益于中国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当前我们积极关注和研究“中学西传”,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重新理解中西文化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即在“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围绕“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追求”“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让世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
做好“中学西传”的研究,我们还必须有学木批评的视角,必须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观照下,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必须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文化常会误读、曲解甚至污蔑。对此,中国学者就更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后推进“中学西传”研究,应该在积极吸收历史上“中学西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
译介活动是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若不能通过翻译来搭建语言交流的桥梁,无论西学或者东学都难以东渐或西传。当然,关于中学西传的研究又不能止步于译介,关注西方如何理解和接受中国学的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以译介工作为基础,关于中学西传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包含了中国学的译介、阐释和接受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一是包含西方学者对中国学的研究,二是囊括了本土学者对“中学西传“现象以及对西方学者研究的研究。
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从“传教士汉学”开始,大量的中国文化译作就已经在西方得以传播,更逞论在电子媒介盛行的当下。文化的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在今天早已超出我们的想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之间就已经顺利完成了交流目的。译介活动中经常出现“隔"的窘境,也即译介无法达到译者和被译对象在理解和表达上实现无缝对接的理想状态,使得被译对象中蕴含的固有文化难以渗透到译者和读者的文化中,因而限制了双方之间的深度交流。很多研究者由于语言上的局限,无法阅读第一手文化材料,因而在研究成果上同样也会产生“隔"的效果一误读、“隔靴搂痒”,有的学术观点甚至与原材什“南辕北辙”。
此外,虽然近年来中西双方一直在谈论汉学开放,倡导多元对话,呼吁平等对话,事实上在“文化霸权”依然未能得到解决的当下,它仍然是一种构想中的学木理想。自文化研究学科兴起,汉学研究与各门各派的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之间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不容忽视的是,跨学科研究是一把双刃剑,既导致了汉学研究的学科突围,也带来了“仿汉学”以及“泛文化研究”的研究误区。
(摘编自刘玲华《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学西传研究呈现新动向》)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借助中国文化,欧洲思想界对自己文化完成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也就是欧洲启蒙运动。
B.柏应理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让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近儒学文化,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C.“中学西传”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学,可以帮助外国人认识中国,也有益千中国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
D.文章表示,中国学者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以免西方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国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从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以后,“中学西传"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并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B.如果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不包含儒家的重农思想,那么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时间可能会推迟。
C.中国-欧洲对话高峰的出现,得力千巴多明、马若瑟和雷孝思等人以翻译和科学考察等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D.在电子媒介盛行的当下,超出我们想象的文化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事实,表明“中学西传”不存在语言间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学西传”成果影响欧洲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约翰·巴罗爵士(1764-1848)1804年出版《旅行中国》。
B.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C.18世纪时,欧洲曾掀起一股“中国热”。
D.北宋时期我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何好处?(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学西传”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6分)
答
1.B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题干及选项,回归原文;最后分析选项各句子间的关系,并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分析。A项“作者认为”错,原文说“有人认为”。C项“‘中学西传’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学”错,原文说“‘中学西传’既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而“中学西传”中的“中学”指的是“中国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学”。D项“以免西方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国文化”错,原文说“还必须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文化常会误读、曲解甚至污蔑”“对此,中国学者就更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可见该项弄反了二者的关系。故选B。
2.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最后进行辨析。D项“表明‘中学西传’不存在语言问题”错,原文说“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之间就已经顺利完成了交流目的”“译介活动中经常出现‘隔’的窘境”,可知“中学西传”依然“存在语言问题”。故选D。
3.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既要从原文寻找能支撑题干所涉及观点的语句,又要分析各选项的内容,并将各个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分析。A项是推介中国的事例,没有直接涉及其影响;B项是讲“西学东渐”,是西学对中国人的影响;D项是中国具体文化传入欧洲的事实,属于“中学西传”的具体成果,并未涉及影响。故选C。
4.(1)举例论证,列举耶稣会士研究并传播中国文化的典型事例;(2)事例典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知道有哪些论证方法。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材料一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非常明显。
5.(1)①语言问题限制了交流的深度;②“文化霸权”问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③出现“仿汉学”“泛文化研究”的研究误区。(2)①关注西方如何理解和接受中国学的内容;②搭建语言交流的桥梁,解决翻译语言问题;③倡导多元对话,呼吁平等对话。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2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3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4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6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