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②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③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④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因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⑤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
(摘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有删改)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钟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
答
1.C.“‘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错误。《绝句四首(其三)》并未使用象征手法。
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错误。由原文“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可知,“就其要者而言”说明“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只是“山水诗心”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会影响“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错误。由原文“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可知,中唐山水诗的创变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探险和逸品的定位”上,而非“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清淡’是其基本风格”错误。由原文“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因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可知,“‘清淡’是其基本风格”,这是作者否定的观点。
故选D。
3.C. 杜诗中的力量“乃生之力”,即“内在生命力之放射”,“嫩蕊商量细细开”恰恰表现了花儿即将怒放的活泼生命力。
4.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兴象玲珑,无迹可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文逮意,意称物),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这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巧得无一点迹象)。
5.①作者富有山水诗心;②作者具有高尚情趣;③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④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
相关阅读
1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2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4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6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