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这些新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比如,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滞后等。
坚持正确导向,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党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而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目标,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优质、完善、富有个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文化的力量,全方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要全力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景,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涵养人民群众的人文情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注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要注重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摘编自王蔚《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2年9月6日)
材料二:
所谓文化公平,是指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从而能够实现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尽管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较大突破,但文化不公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把文化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推动。
要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不公,其根结在于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性,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但城乡、地区和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要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共享问题。首先,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政府要转变角色,重点履行好规划引导方向、政策支持、财政保障、规范市场、优化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兜底线、保基本、管覆盖的作用;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构建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体系,依法依规参与、承接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次,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要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消费终端延伸拓展;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适应性,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分类梯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最后,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
要关注城乡文化的融合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的冲突和隔阂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加大城市文化对乡土文化的吸纳,从而消解城乡文化冲突与隔阂,增强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融入感,最终促成城乡文化共融发展。首先,要树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理念。这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确立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为乡村文化的融合塑造一种和谐、共生的共同价值观和提供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其次,要构建城乡文化融合的文化符号体系,一方面,可在城市选择一定范围建立体现特色农业的城市农业发展区,让城市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创新和再包装,并加大在城市的宣传推介力度,增强城市市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体验感。最后,要加大乡土文化记忆的重构,特别是要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记忆的复原和重构作为城乡文化融合的重要交流平台,再次弘扬地方性文化,使其与现代文化交融发展.
(摘编自刘艳云《以文化公平促共同富裕》,《光明日报》2022年4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以前是看“缺不缺、够不够”,现在是看“好不好、精不精”。
B.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需要构建优质、完善、富有个性和审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了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实现了文化公平。
D.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既要接地气,也要精准供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化问题,材料一主要侧重于公共文化,材料二主要从文化公平的角度加以论述。
B.无论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C.文化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项工程已经初步建成。
D.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既需要政府重点规划,大力支持,也需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供服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中药搭脉传抄秘方,中医拔罐针灸治疗法。
B. 某国产品牌服装在纽约时装周亮相。
C.休闲时光在城市一角的公园里喝茶遛鸟。
D.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好戏进礼堂”惠民演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分)
5.如何以文化公平促进共同富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C 【解析】“实现了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实现了文化公平”,逻辑关系分析有误。根据原文材料二第二段“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可知,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前提、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必要条件。而选项所说的“实现了教育公平,也就自然实现了文化公平”,表明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充分条件,混淆了原文中的逻辑关系。
2.C 【解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项工程已经初步建成”,变未然为已然。根据原文材料二第一段,文化公平是指“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从而能够实现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说明这项工程并未建成,而只是目标;且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文化不公问题依然存在”、第二段“城乡、地区和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第四段“城乡文化的冲突和隔阂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可知,文化公平这项工程并没有建成。
3.D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A项,“中药搭脉传抄秘方,中医拔罐针灸治疗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材料一论述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无关。B项,“某国产品牌服装在纽约时装周亮相”是国潮服装走向世界,与材料一论述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无关。C项,“休闲时光在城市一角的公园里喝茶遛鸟”是个人的休闲活动,与材料一论述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无关。D项,“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好戏进礼堂’惠民演出”属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而且符合材料一第四段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观点。
4. ①材料一按照“总—分”的论说结构行文。②首段提出当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新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问题;③再从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唯美唯善的审美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论述如何高质量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为首段提出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答出第①点给1分,后面两点每点2分,三点全答对给4分)
【解析】分析材料的论述思路实际上就是列出材料的结构提纲,其中包括材料提出了什么观点,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论述了什么内容。材料一共四段,考生通过每段段首句,可以快速判断出第一段为总起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为分说段。)
5. ①要抓好教育公平,这是基础和前提;②要加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发挥;③要努力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促成城乡文化共融发展。(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相关阅读
1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2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3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4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6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