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国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文章在论述吋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
D.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1.C【解析】依据原文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在西周初年,“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而后在春秋时期。“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综合上述信息,文学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开始发生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2.B【解析】文章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反思,文章的重点是客观论述“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使文中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也是站在“文学观念”的角度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意义)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C。
3.C【解析】A.对上古“天文”之学进行描述的并非是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B.根据原文内容,“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应是“民鉴”制度,而史鉴意识从原文看,是“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是否起到了丰富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作用,文中无法判断。C.首段“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大地人神沟通的文化”,可知此时的“大文”之学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垄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第二段“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及“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可知周初统治者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其目的也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同时“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也暗示殷商时期国家的命运是完全寄托于天命(“天文”之学)的,也间接证明殷商“天文”之学也是服务与国家统治的。D.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在“诗”这种文学形式产生前已存在并发展,例如周公就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同时,“诗”这种文学形式并非春秋后期才产生。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
相关阅读
1 向人性敬礼阅读答案
向人性敬礼 终于,他们攻下了敌人驻守的这座城市。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一场进城仪式。仪式的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然而,他没有参加,因为他有特殊任务。 他是一名神枪 【查看全文】
2 变脸阅读答案-范小青变 脸 范小青 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 【查看全文】
3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 【查看全文】
4 “大先生”和“我的朋友”阅读答案大先生和我的朋友 ①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开始读书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时代的选择新华书店里的文学书籍,好像就只 【查看全文】
5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阅读答案-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 【查看全文】
6 祁茂顺阅读答案祁茂顺 汪曾祺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祁茂顺在家里糊烧活,他家的门敞着,为的是做活有地方,也才豁亮。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