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

发布时间: 2019-08-11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⑤ □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⑥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⑦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
1. 第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③两段从□□和□□两方面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3. 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的□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
②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
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
⑤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A. ③⑤④②① B. ④③②①⑤
C. ④③②⑤① D. ③④②①⑤
4. 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答案】
1. 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2. 原因和表现(或“现象”)
3. C
4. 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并由此进一步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说理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极具说服力(号召力)。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要到第一段找到“危言”这一词语,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其所指的内容。第一段说“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可见考生要到前面找到伯纳姆的话,“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的话是一个转折复句,作为转折复句,其重点应在“但”后,由此可知,“危言”应是指“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这句话,考生根据这句话进行概括即可。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第②、③两段内容的理解,问的是“第②、③两段从……和……两方面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考生应回到文中,浏览这两段文字,然后进行概括。第二段说“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由“因为”可知,这是从原因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第三段说“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由“譬如”可知,这一段是从现象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本题是从第⑤段中抽出几句话,然后打乱顺序让考生进行排序。从文中来看,第四段结尾说“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由此可知,第五段应是说明“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者在中国的表现,第④句,“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句中“这种”指代的内容在第四段,故第④句应放在开头,这就排除AD两项;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这是针对第④句举出例子,应紧跟其后;②是说“媒体”报道的情况,放在③后;①“媒体对飞船搭载……”与后面“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这一句相连,排除B项,故选C项。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先看第七段在内容上写了哪些内容,这一段主要写了科学对现代社会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如“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并且进一步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再看结构上的作用,第七段是文章的结尾段,且开头第一句话说“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由此可知,第七段是对上文的总结,故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结尾的内容很具有号召力。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相关阅读
1 胖子和瘦子阅读答案-[俄]契诃夫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两位朋友相遇在了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他们中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那个胖子的嘴唇油光光的,好似熟透了的樱桃,那是因为他刚刚在火车站餐厅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识别和疾病数据分析来诊断疾病,可以更准确、更快捷、更安全地处理病患。人工 【查看全文】

3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分配, ① ,而它们的语言就是舞蹈。蜂巢内的蜜蜂通过接收同伴跳8字舞的信息,最终找到食物 【查看全文】

4 美妙的羚羊峡谷阅读答案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

材料一: 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但苏轼的文人圈子, 【查看全文】

6 忧伤远逝阅读答案

忧伤远逝 非 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