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孙庆伟

发布时间: 2019-12-30
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但“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早期周人也称都城成周为“中国”和“中土”,这源于成周所在的洛阳盆地伊洛河流域曾是“有夏之居”,久有“中国”的成说。《史记·周本纪》记述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强调洛邑为“天下之中”的两点理论根据——“居九鼎”和“四方入贡道里均”都是针对夏王朝而言的。“九鼎”是夏奠定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四方诸侯的纳贡则代表天下万邦对此种正统的广泛接受,这就证明至少在三代人眼中,“中国”和“夏”密不可分,无“夏”则无所谓“中国”。成周“中国”说,标志着“中国”是超越族属的政治正统,是夏、商、周三族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也是他们作为执政者对自身文明程度的自我标榜。到春秋之世,“中国”已经完全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华夏”的异称,是中原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区隔。现在学术界普遍相信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为“有夏之居”“中国”说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这是对成周“中国”说的考古学诠释,意义极其重大。因此,在追溯“最早的中国”时,必须回归到政治和文化层面,围绕中原华夏文明这个核心来探讨。
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夏代以前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是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太史公自序》中明确指出夏禹画九州的历史功绩是对五帝时代开创的华夏文明的接续与发展,“最早的中国”必然要求之于五帝时代。黄帝乃“五帝”之首,其最显赫的事迹是伐蚩尤而赢得天下诸侯拥戴。与此同时,“天下有不顺者,黃帝从而征之”,这和三代之君征伐不臣诸侯颇相类似。此外,黄帝时代已有初具规模的统治机构,如“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当时黄帝部落无疑就是“万国”之中的“中国”。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之后帝颛顼和帝喾,则代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整合;尧舜时期,“德”治观念形成,国家统治形态进一步完善,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在此文明链条中,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标志着“中国”观念的萌芽,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近年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型建筑和墓葬,真切地反映了黃帝时代的文明景象,展示了“最早中国”的瑰丽与繁华。
(摘编自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人将都城建于成周,并继承了夏代以来的政治传统,称成周为“中国”和“中土”。
B. “中国”是夏商周三代遵守的政治秩序,后成为区隔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符号。
C. 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他伐蚩尤而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D. 黄帝时期国家统治形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中国”观念萌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及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从考古学层面证明了“有夏之居”“中国”说。
B. 文章首段指出追溯“最早的中国”必须回到政治和文化层面,这是第二段论证的前提。
C. 文章概述五帝时代的文明演进史,是为了证明当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观念日趋完善。
D. 文章追溯“中国”观念的源头,从夏商周三代一直上溯到五帝时期,将探讨推向深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观念并不始于何尊铭文,因此铭文不能够作为追溯“中国”观念的依据。
B. 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处于五帝时代的开端,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
C.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建筑和墓葬,证明了《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真实可信。
D. 如果有新的文献资料或考古证据,那么“最早的中国”的年代有可能再往上追溯


1. D    2. C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D项,原文中“尧舜时期,……,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表明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是在尧舜时期奠定的,并非“最早的中国”所指的黄帝时期。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中,C项“文章概述五帝时代的文明演进史,是为了证明当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观念日趋完善”,文章概述五帝时文明演进史,是为论证“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中,A项,铭文是追溯“中国”观念的依据,只是并不代表最早。B项,黄帝时期被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是因为这一时期从政治和文化层面“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并非因为它处于五帝时代的开端。C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建筑和墓葬,不能证明《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载都真实可信。故选D。



相关阅读
1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

蜜蜂被视为勤劳、合作的象征,它是自然界中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种。为了实现最佳任务分配, ① ,而它们的语言就是舞蹈。蜂巢内的蜜蜂通过接收同伴跳8字舞的信息,最终找到食物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

材料一: 人工智能+医疗属于人工智能应用范畴,它对医疗领域的改造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识别和疾病数据分析来诊断疾病,可以更准确、更快捷、更安全地处理病患。人工 【查看全文】

3 忧伤远逝阅读答案

忧伤远逝 非 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 【查看全文】

4 美妙的羚羊峡谷阅读答案

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有两段神秘的峡谷,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 【查看全文】

5 胖子和瘦子阅读答案-[俄]契诃夫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两位朋友相遇在了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他们中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那个胖子的嘴唇油光光的,好似熟透了的樱桃,那是因为他刚刚在火车站餐厅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

材料一: 作为观念和实践的中国的诗意画,出现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与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正是出现于此时。但苏轼的文人圈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