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城市证明了人类具有恢宏的想象力,证实了人类具有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有人却认为,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人类对乡村拥有特殊的感情。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本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是关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论述,其题意在于引导我们沿着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思考。材料提供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赞美认同城市文化,另一种观点赞美乡村文化。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可辩性,即围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考生可以着重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来谈,也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辩证地谈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不是疏离、对峙的,而是相融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材料并未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只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这就解除了考生的思维局限。考生大可以展开联想,多角度写作。但是考生最好将大的“文化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文化载体上,不然容易空洞。
【审材料的方法提示】
1.分层次:分号提示、有人……有人提示层次
2.括层意:(纠偏写城市乡村很多缺点的学生)
第一层:城市的价值:人类智慧体现
第二层:乡村的价值:人类精神家园文明价值
3.判关系:两层之间是并列关系。
4.出观点:并列关系说明两种看法任选其一写就行,谈哪个更重要或者作用、关系更好。
附:以上环节也可简单化操作,直接根据并列关系找一个关键句做观点。
两层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这个并列暗含比较城市和乡村哪个更好的意味。所以有潜在思辨。
类比理解:有人说:张三作文写的好,
有人却说:李四作文写得好。
那么把这两种观点放在一起暗示思辨:争辩哪一个更好,有争论和交锋,不是完全割裂的各说各话。
【审材料的结果明确】
单写可以,城市和乡村比较或影响更好,建议有点思辨。
1.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也可选定角度:只写城市证明了人类具有恢宏的想象力。只写城市证实了人类具重塑自然的能力。)
2.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也可选定角度:乡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
乡村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
3.城乡都重要。(城市更重要,乡村更重要)
4.乡村和城市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审提示语和要求】
基本立意来自材料,没有“启示”字样,不要向材料外过度延展。关键句--观点句:城市是想象力的体现。不能抓取一个关键词“想象力”“源头”或“价值”去写,用精准理解纠正审题偏差。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选一种感悟最深的写, 体现个性化。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要求学生在城市和乡村价值列举中一个深入谈。比如乡村是精神家园,也是文明源头,还有文化价值,三个点选取一个深入谈,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写的深入。
(这能激发更多学生写出好作文)
【参考立意】
①城市,折射智慧之光;②乡村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③城乡手拉手,共筑中国梦;等等。
【编者的话】
【乡村特点】宁静淳朴、传统保守、讲信修睦、从容悠闲、节奏缓慢。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引领着村落成员的心理、行为和关系,模塑着社会治理的理念、方式和秩序。
【城市特点】人口建筑密集、发展动态多样,物质富足、社会文明程度高,是综合的巨系统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科技等,各种要素较为集中,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枝术改变城市生活,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但广场、楼宇、高架,建筑物林立,泥土的芬芳较难嗅到。在城市,压力大、节奏快,人们普往往孤独、焦虑,较乡村人情相对单薄,人们自我意识也较为强烈。
考生在行文时,对城市与乡村的特质应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例文评析】
1.心有乡村之所守,择有城市之彼岸
有人说,城市的高楼大厦冷冰冰,是它破坏了世界应有的宁静,带给人类无尽的冲突与灾难。也有人说,乡村就是固步自封的落后文明,应被时代淘汰。
城市与乡村,哪一方的价值更高?依笔者所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守护,乡村的存在也离不开城市的保护。
诚如斯言,乡村的发展是缓慢的,但绝非意味着落后。相反,它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发展的源头。
昔有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成就自我的一番事业,为人类带来脍炙人口的佳篇,今有袁隆平深入乡野,在农村扎根数十载,研究新型水稻解决亿万人的粮食短缺。昔有李时珍深入乡野深山,著成《本草纲目》璀璨了中国的医学文明,今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的乡土文明的慷慨高歌……
由此观之,人类对乡村是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感情的。它非但不应被摒弃,反而更需要人们给予它充分的人文关怀,告诫人们不可“忘根”。
乡村如此,城市亦然。我们往往会先入为主地对“城市”戴上一层“有色眼镜”,主观臆断地认为城市意味着污染、堵塞、压力、欲望……
诚然,城市的社会性质自然地会让人们遐想到诸如此类的关键词。但恰恰是它见证了人类最深远而持久地重塑自然的能力。从无到有,从荒凉到高楼林立,无论是错综复杂的交通,抑或是城市高新园区科研人员为了人类发展前赴后继的科技创新,“城市”都无疑是对人类伟大成就的见证者,是人类恢弘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地结晶。
乡村与城市,无论是哪一种文明形态,只要存在就说明有它存在地意义与价值。更何况,二者皆有各自不可取代的价值呢?
人类建设城市的同时应牢记乡村的“根”,乡村的朴实与厚重也为城市抹去了一丝浮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关系。
吾辈青年在个人发展中应加强辩证思维,切勿非黑即白,人的价值倾向不同,选择的道路就有所差异。愿吾辈心有乡村之所守的同时择有城市之彼岸!
【点评】《心有乡村之所守,择有城市之彼岸》这篇作文从部分人对“城市”和“农村”存在的不满引出观点:“城市”和“乡村”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紧跟着对二者的价值、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顺势引出城市建设也不应忘记乡村这一“根”的存在,最后提出自己思考:青年应有辩证思维,认识城市和乡村是相融的。结构完整,说理清晰。本文观点紧扣材料,在谈及二者的价值、意义时具有思辨特质,驳立结合。不足之处在于:结尾处理仓促,二者关系虽有涉及,但是未能充分展开,略有遗憾。建议一等下,50分。
2.念桥边红药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望着家中朴素小院,疲惫沉重的脚步不觉轻快起来,更惊喜的是柏松与秋菊依旧不减韵色,于是一天的舟车劳顿都烟消云散了。
乡村田园成了陶潜背离黑暗官场的精神支柱,于他而言,故乡的一土一木都显得格外亲切,为漂泊的灵魂提供庙宇。
故而乡村在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就在乡村。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一个不是在土地肥沃、雨水丰沛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悠久的文明很多源起于于乡村,根植于自然,因为乡村提供了人与自然更亲近的互动空间,让人与自然相适应,耕作、劳动、起居中的时序智慧皆是在乡村生活中与自然磨合后总结而得,即使城市文明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依旧使用着古人这些智慧。
中国古典哲学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志”的境界最早也是在乡村,乡村生活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桥梁,更为悠久的哲学文化培育提供沃土。正是因为有乡村生活的积淀,文明才能灿烂辉煌。古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农具、农作物、食材、烹饪方式无一不体现着地域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中国乡村地域性文化。
不仅如此,“灵魂没有庙宇,心到哪里都是漂泊”,乡村是人精神的皈依,人类总是对乡村具有特殊的感情。陶渊明逃离黑暗官场后回到乡村田园,发出“性本爱丘山”的感慨,田园寄托了他毕生的追求。在这里人类的天性得以回归与释放,才情横溢,抒发感慨留下千古名作,乡村才是人类的终极归宿。
可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时代,城市文明扩张迅速,总有人忘本追新,甚至要消灭农村,全盘现代化。虽然城市证明人类恢弘的想象力,但它由乡村发展而来,只有城市乡村互相协调,各自找到平衡点,世界文明才能永续发展。
它们二者如同平衡木的两端,在新时代下必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乡村提供文化基底,城市发展难以厚重,故而二者一齐向前。
下次,当你想远离城市喧嚣时,不妨去乡村看看小桥流水吧。
我思念乡村桥边的红药花了。
【点评】《念桥边红药》本文标题别致、书写优美、文采斐然、思想深刻。文章能把平时所学灵活转化,化为己用。以陶渊明的素材巧妙地提出了乡村“为漂泊的灵魂提供庙宇”的观点。接着作者将乡村放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轴线上思考,以宏阔的视角阐明乡村是文明的起源,形成时序的智慧,提供哲学成长的沃土,成为人性的皈依处:见解深刻,表达清晰,语言雅致。文章的结尾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最可贵之处是能揭示出城市与乡村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永续发展的命题。如果在此处能更充分地阐释,将会形成一个新的亮点。建议一等下,53分。
3.城市诚可贵,乡村价亦高
星野道夫在《在漫长的旅途》中有言:“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的确,有人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也有人认为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你是独囿成就的“城市打拼者”,还是追求家园的“乡村守望者”呢?
以我之言,我愿这样回答:城市诚可贵,乡村价亦高。
不可否认,城市的确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林立的高楼大厦体现了人类恢宏的想象力,亦是人类重塑自然的能力,也是年轻人追求打拼绘制生命蓝图的理想国。可是,“大自然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城市拔地而起的代价是自然土地的缺失。与此同时,城市中虽说充满机遇,却也有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更有上紧了发条的高速运转。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乡村亦不失为另一种选择。失去了乡村,文明也就失去了源头,剪掉了羽翼。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勾勒出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邻里和睦互助的宁静画面。乡村里有时光慢下来的温情,有人性关怀的光环,亦有回归自然的本真,是城市打拼者理想中压力释放的寄情之所,让人难以抗拒地对之拥有特殊的感情。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许多乡村以其独树一帜的自然风貌,独一无二的传统风俗人情吸引着无数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如此看来,乡村的发展势头并不落后于城市建设,更体现了文化自信对乡村的推进作用。城乡之争,说到底还是心理与前景的争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追求广大舞台的心理无可厚非,但在阅览世态千姿的同时,也不妨在乡村构建属于内心一方天地的精神家园,画意诗情。
乡村亦是对精神家园的召唤与重塑。李子柒的走红很值得玩味,她的视频中没有旁白解说与花絮加持,却穿越国界征服了无数不懂中文的网友的心,缘何?就在于那是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乡村生活,是人们眼中一去不复返的曾经,如今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归来怎能不引发城市打拼者的情感共鸣?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架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我想,我们应当要在追求城市的同时,保有对乡村的热情,在那田间阡陌上,任微风涤荡疲惫的身心,获得精神的解脱。
时雪洗去尘垢,惠风拂去阴翳,沐浴和煦阳光,聆听万物呼吸,如今的乡村,火候已足,只待盛情接待四方的游子,惊艳无数城市中的打拼者。
【点评】《城市诚可贵,乡村价亦高》首先这篇文章标题醒目,明确表达出作者对城市与乡村的态度,突出文章写作的重点;其次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肯定城市在人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突出乡村才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化自信,在两者的对比中突出了文章的思辨性,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建议一等上,54分。
相关阅读
1 1942年,徐振明刚入军营,他多次听说了杨靖宇将军坚决抗日、英勇牺牲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2年,徐振明刚入军营,他多次听说了杨靖宇将军坚决抗日、英勇牺牲的故事,他发誓要向杨将军学习,保家卫国、抗战到底。1950年,徐振明随志愿军 【查看全文】
2 关于尊师重教的作文关于尊师重教的作文 (一) 得满树桃花开,他日桃李报恩来。一个人,他的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能忘记培育过他的老师。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识带给人类无 【查看全文】
3 关于逛超市的作文200字关于逛超市的作文200字 (一) 我非常喜欢逛超市,平时没事干,就到超市里去闲逛。 今天,我又到超市里逛,一进去,就听见悦耳动听的歌曲,萦绕在整个大厅里,好象在向顾客诉说 【查看全文】
4 忘不了你的作文忘不了你的作文 (一) 马老师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卷发,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一张白皙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工作认真、关心学生是我敬重她的重要原因。 有一天晚上,我吃过 【查看全文】
5 感动的瞬间满分作文感动的瞬间满分作文 (一) 时间消无声息地走着,层层高楼平地而起了,朵朵白云飘走了,一个个新生命诞生了时间从不会停下它匆匆的脚步,花凋谢了还能再开,依然美丽:楼垮了 【查看全文】
6 有人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有人却认为成长有时只在一刹那间,这一刹那可能是一种作文 有人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有人却认为成长有时只在一刹那间,这一刹那可能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也可能是酸涩或刺痛的感觉。而这正是生命拔节的时候,你长大了! 请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