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 娶有仪式,毕业典

发布时间: 2019-04-0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 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 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 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命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 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 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 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 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 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 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 人的一生”;
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 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后郑重的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 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 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 义的事情里去。”。
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 4 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 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
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 虔诚的,同时,中国人在也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 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
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 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 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礼” 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 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 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
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等,这些仪式 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 一行字这样的日常仪式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的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 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 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则是
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 理即可。
观点 1 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 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 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 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 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 意。
观点 2 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 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 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 2 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 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 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 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可见,对于观点 2 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 3 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 3 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 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 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 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 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 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 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 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 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一号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58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
  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二号文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或以仪式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育炎黄儿女,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莞女德班磕头拜师的陈规陋习,山西老太太除夕将嫁女赶出家门的迷信腐朽,都让人扼腕,发人深省。文化的树若欲凌云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化更强!
  仪式啊,我已为你找到了振兴的大道!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评语】55分。本文中心论点鲜明,思路推进甚为清晰。题目提炼为“仪式之道,承古萌新”,首段亮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可谓先声夺人,让中心论点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主体首先论“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次层推进论“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最后论“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主体思路层层推进,富于逻辑。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理据结合,引证法、例证法,论据与手法丰富,体现了考生较丰富的积累。文章的结尾也较花心思,无论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还是语言的亮丽度,都足以巩固阅卷老师对本文的好感。当然,本文语句的简洁度、力度还可加强。



相关阅读
1 身处新时代,作为高三学子的你,读了上面两则材料,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

材料一: 50年代口号:劳动最光荣。 80年代口号:勤劳致富。 当下口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材料二: 我国某著名通信制造企业,正在掀起一场奋斗者宣言活动。员工们可以提交一份 【查看全文】

2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青年用智慧 【查看全文】

3 以上“赶考”的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多方面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国之际,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思来回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 【查看全文】

4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 【查看全文】

5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指导与范文

我的心像草尖在萌动,像湖水在荡漾,像枝条上绽放的花朵心情好了,就会拥有一切的美丽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 【查看全文】

6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