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汪涵发文讲述自己的读书生活: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每天,我会先挑选出自己最

发布时间: 2019-11-0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主持人汪涵发文讲述自己的读书生活:“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每天,我会先挑选出自己最想读的三本书,然后洗手,点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据悉,不少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看书、学习。
读书、学习要仪式感吗?你怎么看待这种“仪式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经历、看法或思考,要求选好角度,定立意,明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表,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找准写作任务,确定思想立意。本题中,第一则材料主持人汪涵认为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而且仪式不可缺少,其仪式感表明了对读书的敬畏之心。第二则材料是准备学习的大学生为使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采取的五花八门的形式,其仪式感则是为了创设学习之境。题目要求就“读书、学习是否需要仪式感?”“你怎样看待仪式感?”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可以辩证地来看待。首先,“仪式感”就其本质而言是形式,对于学习、读书来说,静下心来享受书本带给人们的内心的充实感足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可以不需要仪式感。其次,“仪式感”作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的仪式感有时可以帮助人们很好的进入读书、学习的状态,这样的“仪式感”值得肯定,但是过分地追求所为“仪式感”反而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得不偿失,这样的伪“仪式感”应坚决否定。最后,读书、学习是否需要“仪式”以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仪式”,还应因人而异辩证看待。写作中注意结合自己的的经历、看法或思考,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
1.肯定读书、学习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一些“仪式感”可以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学习氛围;一些仪式感体现了对知识、书本、文字的敬畏;借助“仪式感”来克服惰性、打开局面,或可找回久违的阅读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采取何种仪式,因人而异等等。
2.否定伪“仪式感”,读书、学习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花哨的仪式都只是外在形式,我们要把精力花在真正的读书行为上;不要将“习惯”美化为“仪式”,不要让伪仪式羁绊了我们的学习;提倡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创设有益的仪式;等等。
3.可以选取某一种角度来谈,也可以辩证地看待这种“仪式”感。

读书是否需要“仪式感”
看到这则材料,我首先想到《曾国藩家书》里的一段话,“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在曾国藩看来,读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主观。一个笃志好学的人,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都能够排除干扰、用功读书。这种“随时随地皆可读书”的良好修养,显然是否定“仪式感”的。因为一旦涉及仪式,便有刻意为之、被动适应之嫌,算不上理想状态。
诚然,对于一些真正好学之人,读书的确成了一种可贵的自觉。不舍昼夜,痴迷其中,饶有兴味。但大多数人可能还达不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一边是读书的愿望,一边是浮躁的心境,挣扎的结果,往往是陷入一种茫然、焦灼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退而求其次,以一些“仪式感”来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学习氛围也未尝不可。通过某种仪式,先把自己拉回学习状态,再慢慢进入深度阅读,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正如那些准备学习的大学生,在经历了懒散之后,或上课前需要化妆,或“只能”在咖啡厅学习,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给自己一个全神贯注的暗示,使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督促自己提高学习效率,这本身无可厚非。只要学有所得,就不应被斥为矫情。
客观来讲,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诱惑下,对于不少人来说,专心读书变得越来越难。许多事情和事物,似乎比读书更重要、更有趣,分散了我们不少精力。但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自然不可不读;就像海绵里挤出来的水,时间总还是有的。有了读书的意愿和时间,怎么落实到行动上?借助“仪式感”来克服惰性、打开局面,或可找回久违的阅读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采取何种仪式,因人而异。
例如,工作太忙之人,不妨在一天的劳累之后,放松身心,听一段喜欢的诗歌朗诵,看一段中意的电视散文,由此过渡到读书养神;抗干扰能力不好的人,不妨找个僻静场所,焚香净手,陶冶身心,等待开启一段美妙的阅读之旅;热衷于追剧、看综艺之人,不妨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积少成多。读到会意处,不妨志以惬意的微笑;读到存疑处,不妨停下来思考片刻;读到疲惫时,不妨默念一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诸如此类的小仪式,可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让阅读变得更有情怀,更有回味。
一言以蔽之,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让自己舒服、对自己奏效的“仪式感”具有积极意义。但说到底,任何“仪式感”、花哨的仪式都只是形式、方法,真正的内容、目的无疑是求知的诚意、学识的增长。“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此生有书可读,岂非乐事一桩?



相关阅读
1 关于规则的作文200字

关于规则的作文200字 (一)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生活中也有各种规则,学校有学生法则,道路有交通规则,就连玩都有游戏规则,各种各样的规则约束着我们,让我们在各 【查看全文】

2 快乐的寒假作文35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350字 (一) 今天我刚从湖南回到上海。春节这几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湖南大姨家过年,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1月25号开车从上海出发,开了1360公里路,花了20个小 【查看全文】

3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 【查看全文】

4 70多年前,周立波创作了关于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小说所写的村庄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70多年前,周立波创作了关于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小说所写的村庄叫元茂屯,本名元宝屯。该村有个不雅的诨号光腚屯。村子穷,赵光腚们 【查看全文】

5 美在身边小学作文

美在身边小学作文 (一)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正在为各种募捐箱里奉献爱心的老人、孩子这时你感觉到的,是不是美呢?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年轻人为老人让座时,老人及周 【查看全文】

6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