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

发布时间: 2018-10-23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作为一道材料作文,如何快速准确地审清题意?这是我们指导学生考场应试的首要问题。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学会材料作文审题“四步走”。

第一步,提炼“话题”。材料作文审题时,最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易断章取义。如本题,有些学生会只谈“人品”,甚至只谈性格的“褊急”(气量狭小,性情急躁)与“澄淡”(清淡高雅)等。应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提炼出“人品”与“文品”这两个关键词来。其中后者,可以说是采取“仿词”的方法来提炼的。抓住了这两个词来写,就保证了写作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步,界定“话题”。考场作文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材料作文更是。要准确把握题意,便要准确界定话题的内涵与外延。如“人品”,在本题里是什么意思?显然,在本题中它具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从“褊急”“澄淡”“高雅”等词语上可以概括得出,它应该是指人的性格特征与情趣爱好,而不是寻常所谓的好坏善恶。再说“文品”,材料明确为“格调趣味”、“局促”、“悠远”,显然是从文章的审美风格而言的,与文章的档次高低关系不大;
第三步,注意“倾向”。现在的考场作文,常常有“题以载道”之特点,题目中往往蕴含着命题者的是非态度,限制了写作的方向。应该说今年的浙江卷在这方面还是较为开阔自由的,它只提供了“统一”与“相离”正反两种现象,这给写作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其实既体现了写作者的态度,也体现了写作者思考的深度。一般的考生会二选其一,这不但是容易人云亦云,而且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实际上“人品”是复杂的,“文品”也是多样的,这二者的关系不是可以简单判断的,所以应该辩证来看;
第四步,留心“要求”。一个完整的试题,除了“材料”还有“提示”和“注意”的相关要求,必须看清。本题虽在提出了“明确文体”这一看似宽泛的要求,但如果留心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这一写作提示,特别是“阐明”这个文体标示意味极强的词,其实我们可选的文体就很单一了——议论文。如果没有留心到此,文章写作就可能有问题。
学生问题

1.本材料要求围绕“文品”与“人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分析,而有些同学的作文抛开这一点不谈,大谈“人品成就作品”“文艺创作有有'魂'”等等,导致偏题、离题。

2.论证时,所举事例与论点不符的情况俯拾皆是,致使论证不具备说服力。
3.层次不清,结构混乱,胡诌八扯的现象,在部分文章中很常见。
4.部分同学的作文书写潦草,随意勾画,让人一看就不想给分。
优秀题目

《文品不等于人品》《不以作品论人品》

《知文知字不知心》《以心画文,文如其人》
《辩证看待文品与人品》《文辞多变,心性难辨》
《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精彩片段

1.张抗抗笔下的牡丹不屈从、不附就、不媚俗、不逢迎,你何曾看到张抗抗屈从、附就、媚俗、逢迎?舒婷笔下的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你何曾看过舒婷像凌霄花般攀援,像鸟儿一样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顾城曾用心里的纯银打成一把钥匙,可他却用手中的利斧杀死了曾经的爱人;海子曾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他缺自杀在冰冷的铁轨上。(周宁)

2.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不正是他高洁品性的印证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自由天壤云泥之别。高尚的品行自能通过笔下文章来彰显,庸俗之人又岂可语于君子?又怎会以文托高雅之志?

诚然,范仲淹借岳阳楼以宣寄情志,赞赏巴陵胜状;欧阳修流连于醉翁亭,醉后著文以抒怀;陶渊明采菊东篱,倚窗寄傲,以“五柳”自居。他们哪个不是言其心声呢?(牛颖)
3.人世间百态如烟火,在笔尖的辛勤耕耘下跃然纸上,有眼前的苟且,亦有诗和远方。在文字和心灵的碰撞下,一篇篇文章诞生了。言为心声,多少失意志士吐出豪言壮语;文如其人,多少文人雅士寄托胸怀抱负。(庞有玉)

4.试想一下,一个人每天说着违心的话,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心的荒芜,说着失真的话语,作者与人品背离的文章,又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人生在世,生且不易,如若再说着违心的话语,又何来人生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王美凤)

5.诗如其人。只有杜甫那忧国忧民的人品,才能写出“叹息肠内热,穷年忧黎元”的忧伤;只有陶潜那恬淡的性子,才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只有苏轼那乐观的品性,才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从诗词文赋中,我们不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人品吗?(庞洁)

学生范文: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郝徳然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元好问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我认为,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作品是一平面镜,反映作者的人品。
“文学是行动的镜子”的确如此,文字作品是我们了解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好接济他人的金庸,其笔下的令狐冲就多行侠仗义;豪爽大方的古龙,其笔下的陆小凤就豪气冲天;喜欢批判现实的托尔斯泰,其笔下的人物就尽显世俗的丑态。人物不同,人品不同,作品亦不同。
这正如,“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写不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凄清惆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写不了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婉缠绵;“把栏杆拍遍”的稼轩,写不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闲适。所以,作品是一面平面镜,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直接反映作者的人品。
可是,有时作品又是一面哈哈镜,并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人品。
唐伯虎一生风流潇洒,被称为“风流才子”,但观其作品,你根本无法从中体会到丝毫的快乐,你看到的只有满腹的愁怨与牢骚。号召清正廉洁的培根,书中写尽了对贪腐的预防机制,可是,他却因贪污腐败而被捕入狱。这又怎能说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书法刚劲的蔡京,难道人品就一定耿直?要求开明社会的卢梭,难道为人就一定开明?面朝大海的海子,难道人品就一定开朗?
作品与人品并不一定挂钩,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生活总是掺杂光明和黑暗,光明不一定就绝对是好的,黑暗也未必就不好。外表邪恶的狼可能是生态系统的保护者,,只吃草的小羊也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作品和人品的关系亦是如此。

作品即人品
李金玲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这句话是无数文人志士的写照,他们超然于灯红酒绿的名利场,一如出生时的勇猛和无邪,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作品即人品”,于世间之雨落风惊中静水流深。

作品恬淡,人品泰然。
杜牧走入江南,着一袭青衣飘过江南的烟雨楼台,享用一份心的静谧。心无旁骛,静如止水。其作品也因其寡欲而塑造出一个孤寂灵秀的诗魂。于是叹道:“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纳兰性德,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无心功名利禄,只盼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于是写出“颜昨非,才华尚浅,因何福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知道是寻常”。纳兰公子的超然成就了一位以哀婉清丽的诗词行走于世间的男子,其作品也因其不慕媚俗的品格而愈发惹人钟爱。
作品博大,人品宽厚。
苏轼被贬杭州,他却以一颗宽厚之心容忍,对此不以为意,照样为百姓做实事。他疏通西湖、修筑“苏堤”,勤政爱民,体恤百姓。而他的作品“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正流露出他以淡然的态度处在被贬之地,却激起了对西湖美景的热爱。还有林则徐,被贬伊犁仍不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心,将他作品中的主张用实际行动展现给世人,使得伊犁从此多了一条造福世代的灵渠。
作品坚定,人品忠诚。
林清玄曾说:“人应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而他也始终坚守着一颗敬畏传统的心进行创造。面对都市病态的浮躁,林清玄先生坚守本心,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所阐述的佛教与禅道中,体会出无尽的哲理。巴尔扎克痛斥资本主义的丑陋,担起了重构人们失却的精神家园的任务。在《贝姨》中痛斥“有钱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让观众不仅从他的作品中深刻的反省社会道德的缺失,而且也更加敬佩他坚定不移、敢为人先的人品。
世事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这些作家,人品明亮,作品也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作品即人品,不随波逐流,便可如一枝墨梅,静静地绽放于生命的绢帛之上。

知文知字不知心
张宏霞
人们常说:“见字如见人。”以此来推,也常认为一个人的作品能反映出他的人品。诚然,很多作品确实能看出些作者的性情,但就如元问好《论诗绝句》所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了解一个人的作品,不见得就能了解一个人。

就如有些人信奉一个人的面相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善恶,但有些时候却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作品同样会“知文知字不知心”,完成的作品是一回事,其人品又是一回事。谁都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别人会赞赏的是什么,那么迎合着这些,创造出一些高雅脱俗的东西供人赞叹,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表面上做的好又能怎样呢,反正别人也无法深入你内在看看你是否真的表里如一,自然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也不是不无可能的。人前怜悯众生,吃斋念佛,背后躲起来干尽丧尽天良的事,不是没有,且古今不乏。正如作者在文章里怎样歌颂真善美,他照样也可能做些假恶丑。当然,这都是坏例子,从另一方面讲,就算一个人的文笔激昂,言辞锋利,笔尖不留情面,也不能断定他就是个“愤青”。马庸伯曾说他的微信中,大部分人都展现出他们是有高级趣味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却不到十分之一,好听的谁不会说?我们常见古代诗人在诗文里大发怀才不遇之感,那叫人一个感动啊,可他是否真有才华呢?谁又知道,这是他自己写的,总归是有人信了,那他没才华自然也是有了。
所谓“作品”,自然是一个人用心完成的,但这个“心”并非他的内心,他的人品,你不能讲人品好了,就能完成好的作品;人品差了,他的作品就是废品。这个“心”主要是精神贯注,确实有些性格在里头,但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很大。
好比“断章取义”一样,仅从作品看人,可不是盲人摸象般,只取其一面或一部分吗?好比猪肉可以注水,作品也可以“注水”,看见作品的格调高,不见得其人格高,就算是奸臣同样也会在文章中大力捧皇帝,那就是真的忠心吗?作品不是扫描仪,扫不出一个人的内心。作品只是表面,是其外化,不是内在,更不是其本质。想以作品论人品,无疑是片面的。



相关阅读
1 以上“赶考”的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多方面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国之际,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思来回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 【查看全文】

2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青年用智慧 【查看全文】

3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 【查看全文】

4 身处新时代,作为高三学子的你,读了上面两则材料,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

材料一: 50年代口号:劳动最光荣。 80年代口号:勤劳致富。 当下口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材料二: 我国某著名通信制造企业,正在掀起一场奋斗者宣言活动。员工们可以提交一份 【查看全文】

5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指导与范文

我的心像草尖在萌动,像湖水在荡漾,像枝条上绽放的花朵心情好了,就会拥有一切的美丽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 【查看全文】

6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