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称赞:传统与时尚结合,跨越音乐的国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歌唱家李谷一提出质疑:在中国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时,怎能用外国语言唱?
尚雯婕解释:音乐是无国界的,虽然我们在中国,但面对的不只是中国观众,这样有助于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主要是列举了一些名人围绕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一些时尚的东西进行的辩解。从材料中看,尚雯婕用法语演唱非遗的理由是“歌词里有她自己的理解”和“在场有外国人听”,提炼其理由即“创新”和“传播”。李谷一强调必须用中文唱中国非遗的本质是提倡原生态地传承。由此本题的核心话题即探讨“传承文化应该保持原生态还是应该注重创新和传播”。在传承、创新和传播的关系中,“传承”应该居于核心位置。“传承”既是底线也是最高目标。但是传承绝不可能一成不变,事实上我们现存的所有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几千年不断创新的结果。传承需要创新,但创新并不都有利于传承。创新的对象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形式。或者说,有些文化的内容能创新,形式不能创新;有些文化的形式能创新,内容不能创新。例如一首古诗,当我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时,我虽然传下了诗的内容,但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读者并没有觉得传承到了古诗,传到的其实已经是一首新的诗了。如果再把这首白话诗翻译成法语,中国人读了不会觉得这是一首中国诗,法国人读了也不会觉得这是一首中国诗,那就等于又创造了一首新的诗。这说明诗歌是以形式为核心的。语言上的创新虽然传承了内容,但因为形式变了,就是不利于传承的创新。再例如四大名著,我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动画、游戏,只要内容不变,观众依然会觉得自己在传承文化。如果我把里面人物的性别全部颠倒,把人物关系和性格进行改写,比如甄子丹、姜文的电影《关云长》将曹操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忠臣,将汉献帝塑造成城府很深的
“阴谋家”,就不再是传承文化。可见小说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关云长》本质上是一部同人,不会有人把同人作品视为传承文化的。具体到戏曲等艺术上,即使旋律一样,语言的变化也会导致整个作品文化归属感的变化。例如普契尼歌剧《图兰朵》里化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迈克学摇滚”翻唱了张学友的《吻别》,这两个作品如今听来几乎感觉不出中国文化的味道。但是当代创作的不少京剧新戏却广受好评。可见戏曲可以改变内容,但不能改变形式。尚雯婕一方面自己写歌词,一方面用法语演唱,等于将《渔鼓道情》的内容和形式都变了,成为一首有中国戏曲元素的法语歌。大家可以去看看视频,看完后扪心自问有没有感觉到传承。再来看传播。传承需要广泛传播,但传播并不都有利于传承。女歌手以现场有外国人为理由改变戏曲的语言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大部分文化遗产都面临失传的危机,《渔鼓道情》亦如此。大部分中国人此前从不知道这种艺术,那么要传播也应该先让国人多了解、多喜欢它,而不是优先考虑外国人。第二,如果中国人在法国看歌剧,法国的歌剧院会因为有中国观众而用中文演唱吗?第三,我们平时看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漫的时候会倾向于听原音还是中文配音呢?上文已经证明,戏曲艺术是以形式为核心的,语言的改变会导致文化归属感的改变。无论中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会从女歌手的法语戏曲中传承到中国文化。其实说到底,用外语改编中国文化以期广泛传播的做法暴露出了我们的某些艺人缺乏文化自信。如果在台下的不是法国人而是津巴布韦人,我们会用英语来演唱以向津巴布韦人传播吗?在网络上很红的《甩葱歌》让人一听就想到日本二次元文化,谁还会记得这首歌其实是百年前的芬兰民歌?真正有利于传承的创新和传播要先区分艺术的精髓到底是内容还是形式,再融入更具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元素。例如《梁祝》原本是二胡曲,但是用小提琴来演奏也很好,听众还是觉得这是中国乐曲。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用漫画来讲述诸子百家,既保留了思想精髓,又通俗易懂。根据材料内容可立意:要重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东西方文化融合;包容兼并的文化特点;大胆创新,突破自我。写作时,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要注意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纵看世界历史的发展,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掀起了一次次的文化浪潮,使思想文化走向繁荣,也使得各种人文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因此我们深深地体会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只有在包容中才能前进。
包容是一种能力,准确的讲,是一种智慧。大秦最著名的莫过于站在黄土高原之上,吼两嗓子,令人为之一振的秦腔,西北的汉子,西北的狼。而在那烟雨的江南,诗情画意之中,喊两嗓子秦腔,那真成了笑柄。而搭配柔情似水的默默江南,婉转轻吟的黄梅戏真是恰到好处,既在山水间增添了跳动的音符,又让人感到舒畅愉快。秦腔的豪放与黄梅戏的轻吟似乎形成了很大的对立,但二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使中国的戏曲文化发扬,传播,使得这门技艺得以发展,足以称为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中国戏曲文化在包容中不断前进,才有了‘生旦净未丑’响彻世界。
包容能使一种东西走向成熟,对于文化,促成千古积孕,文化之厚重,源于其包容的一面。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就标志着国人的思想不再被束缚,压迫。而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文化门派的出现同时,各种思想文化潮流袭来,让民众在对比认识不同文化的优劣,进而选择自己的精神信仰与人生追求,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引起文化门派间的矛盾,而是更好地去促进了民众自身素质,思想的提高,冲击了思想文化的高潮。
唐朝中国文化达到了鼎盛的时代,成为影响国际内外的东方大国,而其根本原因归咎在于文化的开放程度,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唐朝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等与西方沟通密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元盛世’。
还有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现在我们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看到这些国家都曾铸就了辉煌,使文化达到了顶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被人们称颂,铭记。可见,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再看看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清朝,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残害了多少有文化,有思想的中华青年,单单的科举使多少有志青年变得呆板,麻木,甚至可以说思想被局限于一个不见天日的洞里,成了‘井底之蛙’,后来,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中落伍,在潮流发展中脱轨。使当时显赫,威武,屹立在东方神土上的大国,最后成了被他国压迫,剥削,奴役的软弱之国。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接纳新的,良好的文化。而只是一味地去排斥,总是自我满足。这更启示我们要有海纳百川,博彩众长的胸襟气度,有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只有懂得包容,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先进,不至于被现代世界所摒弃。
文化的冲突不必然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后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文化在包容中前进,这才是尊重,自由,民主,平等,尊严,自信!
相关阅读
1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青年用智慧 【查看全文】
2 身处新时代,作为高三学子的你,读了上面两则材料,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材料一: 50年代口号:劳动最光荣。 80年代口号:勤劳致富。 当下口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材料二: 我国某著名通信制造企业,正在掀起一场奋斗者宣言活动。员工们可以提交一份 【查看全文】
3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指导与范文我的心像草尖在萌动,像湖水在荡漾,像枝条上绽放的花朵心情好了,就会拥有一切的美丽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 【查看全文】
4 以上“赶考”的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多方面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国之际,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思来回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 【查看全文】
5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 【查看全文】
6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