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9-05-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李岚清)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 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报》)
5.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
6. 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巴斯德)。
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例文点评
人有素养国威壮
仍记得梁任公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仍记得毛主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激昂,仍记得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接受并继承先辈荣光的同时更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当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投身到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
仰观历史长河,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具有优秀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之于当代中国学生,之于泱泱大国,其意义之深远,必使每个人铭记于心。若我们每位学子都有“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取功名誓不还”的志气,那么伟大祖国走向复兴的那一天便指日可待。
一个国家的人文底蕴是国家和民族历经千年不衰的支柱,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满载着一个又一个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我们经历过开元盛世的荣耀,也蒙受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日寇铁蹄践踏的屈辱,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并非意味我们懦弱无能,因为我们明白一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永远的屈服,五千年流传的民族之魂是我们反抗的信念,中华民族虽暂时沉沦但一定能再次一飞冲天。悠久的人文底蕴是国之脊梁,是当代学子最应拥有的素养。如今世界格局不断变化,国与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同样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而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素养关系着国势走向。
古有四大发明流传至今,今有邓稼先、钱学森等众多隐姓埋名的科学家在艰苦的岁月中研制出一个个国之重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体现出我们的民族智慧,我们以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作为火把,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科学不仅仅是民族的财富,更是人类的财富。若将文化底蕴比作民族软实力,那么科学精神便是国家硬实力,它指导国家和民族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终身,尽管困难挫折如同荆棘遍布路上,但终点光芒万丈。领袖说,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国家与亲人给予的厚望,更应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努力提高素养,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让中华巨龙再次腾飞!
【点评】本文开篇大气磅礴,引用名人名言表明文化底蕴对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的的深远影响,点出“当代中国青年更因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先用“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具有优秀的核心素养”总领一笔,再从软、硬实力两方面论证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是国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结尾呼应前文,强调当代青年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提高素养,让中华巨龙再次腾飞。全文立足点高,视野宏大,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阐释道理,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分层论述时若能用一个总领句概括全段则更好。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水,可刚可柔。刚,则滴水穿石;柔,则回肠百曲。真正的强大不是仅有斯巴达勇士的勇猛,雄鹰一飞冲天的坚毅,还要有细嗅蔷薇的柔情。
当代中国学生所需的正是这二者兼具的高素质;面对科学,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并捍卫真理;而在人文底蕴方面则需一定的积淀,情怀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只有当这二者兼具,立体而有活力的当代中国学生的心灵才能被真正塑造起来。
风华正茂,当心有猛虎。
中学生正处于基本人格性格塑造阶段,在求学问知之路上,坚毅的科学精神必不可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精神能让人类在科学进步之路上走得更远。伽利略勇于挑战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所谓真理并当众实验,才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哥白尼勇于挑战当时因神学思想而盛行的地心说并忠于事实才有了日心说的诞生;哥伦布冒死踏上横跨大西洋之旅,只因相信地圆说……巴斯德说: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无数的科学家们焚膏继晷去点亮这火把,才一步步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为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个小分子,我们当代中国学生更需要向这些前辈科学家们学习,这样才能接手推进科学前进的任务和工作。
心有猛虎,也需细嗅蔷薇。
放大了来说,一个国家需硬实力、软实力兼具,一个民族万不可仅崇尚刚强。放小了来讲,一个个体不可能只有坚硬的一面和机器般的冷酷无情。文化的力量在一个民族中流传、影响。足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才能完善一个人的心灵塑造,木心曾说:“无审美力是绝症,知识学问救不了。”木心还说:“监狱的墙上不挂画。”干巴巴的生活最终只能像枯死的老树,而温暖的平常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却能滋润干枯的心灵。人文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如水奔流不息,自上古起源,流经千百代华夏儿女的血液直至今天,在当代中国学生的内在中,我们可能并不自知,但必定存在着一些无形的力量。它来自生活,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称之为审美价值观,何为美,何为好,什么值得为之奋斗付出,什么我们不屑于去做,它大致给出一个评判标准。人文底蕴能够助一个人更好地表现所属民族的特质,更好地与世间融合,显出强大活力,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底蕴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学生具有这一核心素养,就是要他们守住国家和民族的根。
老子以水喻理,基于其亦柔亦刚的本性,当代中国学生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情怀,国家所要求的正是这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素养。
【点评】心有猛虎,胸怀雄霸四方的阳刚之气;细嗅蔷薇,心有柔情似水的人文情怀。正如同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既有“兴风狂啸”“横眉冷对”的金刚怒目,又有“回眸时看”“俯首甘为”的儿女情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英雄人物都是这种兼具“侠骨柔情”理想形象,文中指出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正是要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既有科学精神的刚性,又具人文底蕴的柔情。本文所引名言,恰好将此二者完美结合,准确把握住了命题者的意旨。文章首尾照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表现出较强的架构文章的能力,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应再做雕琢。



相关阅读
1 身处新时代,作为高三学子的你,读了上面两则材料,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

材料一: 50年代口号:劳动最光荣。 80年代口号:勤劳致富。 当下口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材料二: 我国某著名通信制造企业,正在掀起一场奋斗者宣言活动。员工们可以提交一份 【查看全文】

2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 【查看全文】

3 以上“赶考”的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多方面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国之际,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思来回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 【查看全文】

4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青年节,不少演讲礼赞新时代的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青年用智慧 【查看全文】

5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 【查看全文】

6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指导与范文

我的心像草尖在萌动,像湖水在荡漾,像枝条上绽放的花朵心情好了,就会拥有一切的美丽 请以美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