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中,天子诏下苏、湖,取先生之法,著为令于太学。寻为太子中舍,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仍与议乐。乐成,迁大理寺丞,赐绯鱼(注)。既而疾作,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弟子祖帐百里不绝,时以为荣。卒,年六十七。
先生在学时,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先生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初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徐积从安定先生学,潜心力行,其学以志诚为本,思六经而喜为文词,老而不衰。自言初见先生,头容少偏。先生厉声云:“头容直!”积猛然自省,不特头容要直,心亦要直,自是不敢有邪心。先生善甄别人物,使之以类群讲习。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则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兵、水利、算数之类。
先生尝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居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尝自吴兴率弟子游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步。既上至关
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慨然曰:“此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神宗题赞先生像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经义治事以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朕躬;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取材于《宋元学案》《安定言行录》)
【注】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宋沿袭唐制,五品以上佩绯衣、银鱼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身先之 先:给……作表率
B.不特头容要直 特:特意
C.辟居太学 辟:征召授官
D.开来学之颛蒙 颛:蒙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兼通音律之法 如治兵、水利、算数之类
B.其学以志诚为本 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C.以广其闻见 经义治事以适士用
D.舍车而步 法严而信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子祖帐百里不绝
弟子设帷帐为他送别,绵延百里不绝
B.科条纤悉具备
规章制度细致详尽
C.经义则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
“经义”就选择通达且有格局的人来此学习
D.不远千里而翕从
先生从千里之外而来,紧紧跟从我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由范仲淹引荐,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参与了国政。
B.兴办“太学”借鉴了胡瑗在苏州、湖州治学的经验。
C.自胡瑗教导后,徐积改邪归正,一生都以志诚为本。
D.胡瑗严于律己,勤于治学,皇帝称赞他为后世楷模。
10.综合全文,概括胡瑗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并简要说明,任写三点即可。(6分)
答
6.(3分)B
7.(3分)C
8.(3分)D
9.(3分)C
10.(6分)答案要点:
①重视音乐教育,常让学生歌《诗》奏乐。
②严格要求学生,制定细致详尽的规范,要求学生仪态端正。
③以身示范,暑天公服见弟子。
④因材施教,分“经义”“治事”两斋教学。
⑤重视实地游学,亲率弟子游关中。
【评分说明】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阅读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注]。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查看全文】
2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阅读答案与翻译-《驼瓮俱失》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①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查看全文】
3 狱中上母书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 【查看全文】
4 蹇材望伪态翻译赏析_文言文蹇材望伪态原文文言文《蹇材望伪态》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 【查看全文】
5 《史记·管晏列传》《国语·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与翻译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 【查看全文】
6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