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六年,伐宋,尚书省奏:“军兴,随路官,差占者别注,阙者选补,老不任职者替罢,及司、县各存留强干正官一员。”革与签陕西高霖、签山东孟子元俱被诏,体访三路官员能否,籍存留正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占员数及事故阙员,老不任职,赴阙奏事。改刑部员外郎,调观州刺史兼提举漕运,陕西西路按察副使,大兴府治中。知府徒单南平贵幸用事,势倾中外,遣所亲以进取诱革,革拒之。
兴定元年,胥鼎自平阳移镇陕西,革以知平阳府事,权参知政事,代鼎为河东行省。是时兴兵伐宋,革上书曰:“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不纳。太原兵后阙食,革移粟七万石以济之。二年,宣差粘割梭失至河东,于是晚禾未熟,牒行省耕毁清野。革奏:“今岁雨泽及时,秋成可待。如令耕毁,民将不堪。”诏从革奏。
十月,平阳被围,城中兵不满六千,屡出战,旬日间伤者过半。征兵吉、隰、霍三州,不时至。裨将李怀德缒城出降,兵自城东南入。左右请革上马突围出,革叹曰:“吾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见天子!汝辈可去矣。”乃自杀。赠尚书右丞。
赞曰:《传》曰:“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徒单镒拱扼一语而宣宗立,厥功懋矣。徒单镒为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算之人,其即康之谓矣。贞祐执政李革,可谓君子,其进退之际,有古人为相之风焉。
节选自《金史·卷九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徒单镒、孙即康、李革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B. 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C. 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D. 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发展至隋定型,唐时主要负责执行诏令,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 “权参知政事”中“权”即代理、暂代。“署、行、守、摄、假、迁”都有代理官职之意。
C. “赠尚书右丞”中“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 “赞曰”中“赞”是史传类作品中作者或注家用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阐发观点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革聪明机敏,正直廉洁。他才华出众,过目不忘,拒绝权贵亲信的功名引诱,被朝廷赏识。
B. 李革恪尽职守,奉公敬业。两次伐宋他均积极支持,认真递选官员,转运粮食,以救济金朝军队。
C. 李革体恤民情,保护农耕。他考虑民意,上奏反对朝廷耕毁清野,意见最终为朝廷所采纳。
D. 李革竭忠尽智,忠君爱国。平阳被围,他奋勇抵抗,城破之时,他放弃突围,自杀以殉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
(2)徒单镒为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筲之人,其即康之谓矣。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同知州事接受了富商的贿赂,把一年的赋税、军用物品分配给下属各县,唯有李革不听从,提刑司认为他能干。
(2)徒单镒出外任官,只有孙即康诡谲狡猾,于是骤然间官至宰相。古人所说的如斗筲一样才识短浅、气量狭小的人,大概就是说孙即康这类人吧。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今之计当休兵息民”的意思是:现在的策略应当使军队、百姓休息。其中“息民”和“休兵”是并列短语,中间不用停顿,这就排除B C项。“宋虽造衅止可自备”的意思是:宋朝虽然挑起事端,只可自我防备。句中“宋”作主语,“造衅”作谓语,所以应在“造衅”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语意为:现在的策略应当使军队、百姓休息,蓄养精锐来防备敌人。宋朝虽然挑起事端,只可自我防备。如果不能忍受小的愤怒而考虑长远的谋略,恐怕有人会利用这个机会,那就不能对付了。据此本题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迁”没有代理的意思。故本题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从第三段李革的上书来看,对于伐宋,李革是持反对态度的,“积极支持”错。所以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纳”:“接受”;“以”:“把”;“课”:“赋税”;“听”:“听从”,“以为”:“认为(他)能干”。第二句关键点:“诡随”:“诡谲狡猾”;“斗筲”:“如斗筲一样”;“其”:“大概”;“之谓”:“说的就是……”。
参考译文:
李革,字君美,河津人。父亲名叫李余庆,经历三次考试至廷试,不中第,于是放弃了科举。李革聪明机敏,读书一二遍,就记住不忘。中大定二十五年(1185)考中进士,调任真定县主簿。监司考查,迁升他为韩城令。同知州事接受了富商的贿赂,将一年的赋税、军用物品分配给下属各县,唯有李革不听从,提刑司认为他能干。迁任为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太原推官。遭逢母亲丧事,服丧后起用恢复原职。调任大兴县令、监察御史,遭逢父亲丧事,服丧后恢复原职,担任签南京按察事。
泰和六年(1206),攻打宋朝,尚书省上奏:“战事兴起,沿路官员被差遣征调的另外委任,缺员的选调补充,年老不任职的撤换,司、县各保留强敏能干的正职官员一员。”李革与签书陕西按察司事高霖、签书山东按察司事孟子元一同接受诏令,亲自查访三路官员能干与否,登记存留的正长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遣征占的官员人数,以及因事造成的缺员,年老不任职的官吏。到朝廷禀奏事务,改任刑部员外郎,调任观州刺史兼提举漕运。知府徒单南平显贵得宠,执掌政事,权倾朝野,派遣亲近的人用加官进爵来引诱李革,李革拒绝了他。
兴定元年(1217),胥鼎从平阳府调任镇抚陕西,李革以知平阳府事的身份,暂代参知政事,代替胥鼎担任河东行省。这时起兵攻打宋朝,李革上书说:“现在的策略应当使军队、百姓休息,蓄养精锐来防备敌人。宋朝虽然挑起事端,只可自我防备。如果不能忍受小的愤怒而考虑长远的谋略,恐怕有人会利用这个机会,那就不能对付了。”皇上没有采纳。太原战后缺粮,李革运送七万石粮食来救济。兴定二年(1218),(朝廷)差遣粘割梭失到河东路,这时晚稻还没有成熟,下文书到行省要耕地毁苗,清除原野上的全部庄稼,李革上奏:“今年雨水及时,秋天收成在即,如果命令耕地毁庄稼,百姓将不能忍受。”诏令采纳了李革的奏请。
十月,平阳城被围困,城里的士兵不满六千人,多次出战,十天内受伤的人超过半数。征调吉、隰、霍三州援兵,没按时赶到。偏将李怀德用绳索吊下城投降,敌军从城东南攻入。随从请求李革上马突围出走。李革叹息说“:我不能保卫这座城,有什么脸面见天子?你们这些人可以离去了。”(李革)于是自杀。(朝廷)追赠我把他为尚书右丞。
赞曰:《传》中说:“君子的言语,他的好处很多。”徒单镒从容安闲地说一句话,从而使宣宗能立为皇帝,他的功劳很大。徒单镒出外任官,只有孙即康诡谲狡猾,于是骤然间官至宰相。古人所说的如斗筲一样才识短浅、气量狭小的人,大概就是说孙即康这类人吧。贞祐年间的执政大臣李革,可称为君子。他在进退之间,有古人做宰相的风范。
相关阅读
1 郭衍传原文_郭衍传翻译赏析
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父郭崇,以舍人之职跟随魏孝武帝入关中,官至侍中。 郭衍少年时骁勇英武,善于骑马射箭。周武帝建德中,因军功累迁至仪同大将军。又跟从周武帝 【查看全文】
2 源雄传翻译赏析_源雄传原文全诗的意思源雄字世略,是西平乐都人。 祖父源怀、父亲源纂,都是魏国的陇西王。 源雄年轻的时候,为人宽宏仁厚,仪表英俊魁梧。 起初在魏国作秘书郎,不久便提升为征虏将军。 当他的父亲 【查看全文】
3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阅读答案与翻译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 【查看全文】
4 刘辟传原文_刘辟传翻译赏析刘辟字太初,选拔为进士宏词科,任韦皋府中幕僚,连续升官,任御史中丞、支度副使。韦皋死了,刘辟主持善后事务,暗示诸将向朝廷求取旄节。宪宗召他回朝任给事中,他不接受朝 【查看全文】
5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 【查看全文】
6 陈仲微传原文_陈仲微传翻译赏析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