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家藏书至万五千卷。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B. 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C. 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D. 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
B. 拾遗,职官名,唐代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C. 实录,史体的一种,皇帝驾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汇编而成。
D. 百家,原指秦汉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或持各种思想的人,后来指各种学术流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乂天性敏锐,博览强记。他七岁时看到庚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后在做史官的外祖家学习。
B. 蒋乂融会群书,史才高超。他曾被引荐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图书,不到一年就整理出完善的图书二万卷。
C. 蒋乂以史论政,才能突出。朝廷上宰相有不能裁决的重大政事时,就会向蒋乂咨询,蒋乂引经据典,应对得当。
D. 蒋乂品格高尚,学而不厌。他曾经抗拒权贵,受到人们推崇;他好学不满足,严寒酷暑手不离卷,终成学问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
(2)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他的父亲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学士,正赶上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
(2)蒋乂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没有漏掉一个字。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超不过蒋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本题“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遇终”二字分属不同句子,应断开,排除AB项;“显官”是“不至”的宾语,不可断开,且“资质”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答案为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秦汉时代”错误,应是“春秋战国时代”。故答案为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不到一年”说法错误,原文“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时间应是“一年多”。故答案为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关键词有:值,正赶上;殽舛,错乱;白,禀告;整比,整理排列。(2)中关键词有:诵补,背诵补充;失,漏掉;虽,即便,即使;不是过,宾语前置,不过是,不会超过这个(蒋乂)。
参考译文: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移居河南。蒋父天性敏锐,七岁时,见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通。外祖吴兢任史官,蒋乂年幼时在外祖父家学习,得到他的书,博览强记。成年以后,融会贯通群书,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器重他。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学士,正值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宰相张镒也很欣赏蒋乂,委任他在集贤院担任低等的官职。蒋乂整理编排图书一年多,分部别类,得到完善的图书两万卷。二次升迁为王屋县尉,担任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升任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视这一职务,先在延英殿召见他,随后就任命了他。(德宗贞元)十八年,调任起居舍人,转任司勋员外,都兼任史官的职务。皇帝曾登上凌烟阁,看见左面墙壁毁坏剥落,题写的文字模糊残缺,每行仅剩下几个字,叫人抄录下来去问宰相,宰相中无人知道。皇帝立即派人召来蒋乂,蒋乂回答说:“这是圣历年间的《侍臣图赞》。”接着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不漏一字。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超不过蒋乂。适逢有诏令询问神策军建置始末,中书省查考没有结果,当时集贤院学士很多没有能回答出来的。于是前去询问蒋乂,蒋乂逐条陈述十分详细。宰相高郢、郑珣瑜感叹地说:“集贤院有人才啊!”第二天,皇上下诏让蒋乂兼管集贤院事务。父子先后担任学士,儒者认为是很荣耀的事。不久,改任秘书少监,再次兼任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撰修《德宗实录》。因为有功劳升任右谏议大夫。裴洎被罢去宰相,而李吉甫厌恶裴洎,因裴洎曾任史馆监修,因此授任蒋乂太常少卿。过了很久,调任秘书监,多次受封为义兴县公。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懿。蒋乂长期在朝廷任职,任史官达二十年。每当朝廷上议论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决时,总要向他咨询,蒋乂依据经义或旧典来参议时事,他的应对得当确切详实。当初因这样做而受到礼遇,但最终也因此而触犯了权贵近臣,仕途阻塞不能升任显要的官职。然而生性纯朴正直,遇到权臣执政,常常多年不得升迁。曾上疏指责裴延龄的罪恶并抗拒王叔文,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蒋乂刚成年时就立志学习,到老不厌倦,即使是严寒酷暑,书卷也不离开面前,因此能通晓百家学问,特別详知前代沿革。家中藏书达一万五千卷。蒋乂原名武,宪宗时因进见皇帝,请求说:“陛下今天息武治文,群臣应当顺承皇上旨意,请皇上允许我改名叫乂。”皇上很高兴。当时朝延讨伐王承宗战事刚刚结束,蒋乂担心天子锐意用武,也借此来委婉劝谏。
相关阅读
1 陈仲微传原文_陈仲微传翻译赏析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 【查看全文】
2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阅读答案与翻译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 【查看全文】
3 刘辟传原文_刘辟传翻译赏析刘辟字太初,选拔为进士宏词科,任韦皋府中幕僚,连续升官,任御史中丞、支度副使。韦皋死了,刘辟主持善后事务,暗示诸将向朝廷求取旄节。宪宗召他回朝任给事中,他不接受朝 【查看全文】
4 郭衍传原文_郭衍传翻译赏析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父郭崇,以舍人之职跟随魏孝武帝入关中,官至侍中。 郭衍少年时骁勇英武,善于骑马射箭。周武帝建德中,因军功累迁至仪同大将军。又跟从周武帝 【查看全文】
5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 【查看全文】
6 源雄传翻译赏析_源雄传原文全诗的意思源雄字世略,是西平乐都人。 祖父源怀、父亲源纂,都是魏国的陇西王。 源雄年轻的时候,为人宽宏仁厚,仪表英俊魁梧。 起初在魏国作秘书郎,不久便提升为征虏将军。 当他的父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