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天福中,丁内艰,寻有诏起复,授宪州刺史,殷上章辞曰:“臣为末将,出处无损益于国家。值乡国离乱,因母鞠养训导,方得成人,不恐遽释苴麻,远离庐墓。”晋高祖嘉而许之,晋少帝嗣位,会殷服阕,召典禁军,累迁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汉高祖受命,从讨杜重威于邺下,殷与刘词皆率先力战,矢中于首,久之,出折镞于口中,以是高祖嘉之。乾祜末,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夔州节度使,会契丹寇边,遣殷领兵屯澶州。及李业等作乱,汉隐帝密诏澶帅李洪义遣图殷,洪义惧不克,反以变告殷,殷与洪义同遣人至邺,请(周)太祖赴内难。殷从平京师,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太祖即位,授天雄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典军如故。三年秋,以永寿节上表请觐,太祖虽允其请,且虑殷之不诚,寻遣使止之。何福进在镇州,素恶殷之太横,福进入朝,摭其阴事以奏之,太祖遂疑之。是年冬,以郊裡有日,殷自镇入觐,太祖令依旧内外巡警。殷出入部从不下数百人,又以仪形魁伟,观者无不耸然。一日,遽入奏曰:“郊礼在近,兵民大集,臣城外防警,请量給甲仗,以备非常。”太祖难之。时中外以太祖婴疾凹,步履稍难,多不视朝,俯逼郊煙,般有震主之势,颇忧之。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执之寻降制流窜及出都城遽杀之众情乃安。
节选自《旧五代史 王殷传》有删改)
注:①郊裡:古帝王升烟祭祀天地的大礼。②婴疾:患有疾病。婴,缠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执之/寻降制流窜及出/都城遽杀之众/情乃安
B. 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股入起居/即命执之/寻降制流窜及出都城/遽杀之/众情乃安
C. 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执之/寻降制流窜/及出都城/遽杀之/众情乃安
D. 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执之/寻降制流窜/及出都城/遽杀之众/情乃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内艰”,丧制名。凡是儿子遭遇母亲去世或者是承重孙(父亲已不在世的长房长孙)遭遇祖母去世,就称作“丁内艰”,也称作“丁母忧”。
B. “汉高祖”“乾祐”分别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庙号和年号,庙号是在太庙祭祀时的称号,年号则是纪年的名号,两者都是皇帝在位时确定的。
C. “节度史”,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调度印信,故称“节度使”。此官职到了元朝时被废除。
D. 文中提到的“章”与“表”,都是封建社会臣下向帝王呈辞的文体,但两者功能有所不同,“章”用来拜谢皇恩,表”用来陈诉个人衷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定张令昭叛乱,表现勇猛被提升。跟随范延光到邺地平息张令昭叛乱时,王殷冒死冲在前面,登上城墙,因作战有功,被任命为祁州刺史。
B. 谦和谨慎重礼仪,敬奉母亲有孝名。王殷性格谦恭,知书达礼,对母亲特别孝顺,与人结交往来都要先告知母亲,根据母亲的意思来做决定。
C. 失信皇帝遭谋害,汉周更替立奇功。汉隐帝派李洪义谋害王殷,李洪义被人告发,王殷派人押送李洪义到邺地,并联手周太祖推翻了后汉。
D. 招摇过市民恐惧,势压皇帝引猜忌。王殷出入京城时前呼后拥,向皇帝奏请时又气势通人,引起朝廷内外的忧虑,怀疑他有图谋不轨之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刺史,政事小有不佳,母察之,立股于庭,请责而杖之。
(2)何福进在镇州,素恶股之太横,福进入朝,摭其阴事以奏之,太祖遂疑之。
【答案】
10. C 11. B 12. C
13. (1)当他做刺史时,政事稍为不佳,母亲觉察后,就要王殷站在堂前,责问并用棍子打他
(2)何福进在镇州,一向憎恶王殷的专横,何福进入朝后,摘录王殷私密的事上奏太祖,太祖于是怀疑王殷。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分析句中“遽杀之众情乃安”,谓语动词是“杀”,“之”作“杀”的宾语,“众情乃安”的意思是“大家的心里才安定”。所以该句应该在“之”和“众”之间断开。这样就排除
A项、D项。“寻降制流窜及”是两句话,“将制”的主语是“太祖”,“出都城”的主语是“王殷”。两句话是说两个主语,所以要在中间断开,这样就排除B项。本题的答案是C项。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B项,庙号是在皇帝死后,由后人追认的。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原文是说李洪义担心不能成功,就把汉隐帝密谋告诉了王殷,并和王殷一起联手周太祖,推翻了后汉。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小”:“稍微,稍稍”;“立殷”:“让王殷站在堂前”;“诘责”:“责问”;“杖”:“用棍子打”。第二句关键点:“素”:“一向”;“摭”:“摘录”;“阴”:“私密的”;“以”:“来”。
参考译文:
王殷,瀛州人。长大后参军,逐渐升为偏将。清泰年间,张令昭占据邺城反叛,王殷跟随范延光讨伐他,王殷带头冒着弓矢炮石,首先登上城墙,因功授予祁州刺史,不久改任原州刺史。王殷本性谦恭好礼,服事母亲因孝顺而闻名,每当与别人结交时,来去都要首先禀告母亲,母亲不答应,王殷就必不往来,即使在军旅之中,交游也不芜杂。当他做刺史时,政事稍为不佳,母亲觉察后,就要王殷站在堂前,责问并用棍子打他。
后晋天福年间,王殷服母丧,不久晋高祖诏令王殷除丧任职,命他担任宪州刺史,王殷呈上奏章推辞说:“臣是一位末将,出入对国家都无关紧要。遭逢国家战乱,靠母亲抚养训导,才得以长大成人,我不忍心这么快就脱下丧服,远离母亲的坟墓。”晋高祖嘉奖他的孝行并答应了他。晋少帝即位,正逢上王殷服丧期满,便召王殷典掌禁军,后迁升到奉国右军都指挥使。
后汉高祖登上帝位,王殷跟随高祖到邺下讨伐杜重威,王殷与刘词都身先士卒奋力战斗,被箭射中了头部,很久,才从口中取出折断了的箭头,因此汉高祖表彰他。乾佑末年,迁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任夔州节度使,遇上契丹侵犯边境,派王殷领兵屯守澶州。到李业等人作乱时,汉隐帝下密诏令澶州主帅李洪义谋害王殷,李洪义怕事情不能成功,反将事变告诉王殷,王殷与李洪义共同派人到邺都,请周太祖赴京平定内乱。王殷跟从太祖平定京师,被授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太祖即位,任王殷为天雄军节度使,加封为同平章事,依旧典掌禁军。广顺三年秋,因永寿节上表请求进京谒见太祖,太祖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又怕王殷图谋不轨,旋即派使者去阻止他。何福进在镇州,一向憎恶王殷的专横,何福进入朝时,摘录王殷的阴私之事上奏太祖,太祖于是怀疑王殷。同年冬天,因为不久太祖将在南郊祭天,王殷从藩镇进京朝见,太祖令他依旧负责朝廷内外的巡逻警卫。王殷进进出出,跟随的部下不下数百人,又因为他仪态身材威武伟岸,看见他的人无不惧怕。一天,王殷急匆匆入宫上奏说:“郊祭就在眼前,军民大量聚集,臣在城外设防警备,请酌量增拨士兵武器,以防备发生不测之事。”太祖为难。这是,朝廷内外都因为太祖患病,走路都逐渐艰难,长久不上朝听政,而又迫近郊祭大礼,王殷有威胁皇上的势头,都为之担忧。太祖于是竭力扶病坐在滋德殿,等王殷进来问候时,就令抓住他,立即下令流放他,等他出了都城,又立即杀了他,大家心里才安定。
相关阅读
1 源雄传翻译赏析_源雄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源雄字世略,是西平乐都人。 祖父源怀、父亲源纂,都是魏国的陇西王。 源雄年轻的时候,为人宽宏仁厚,仪表英俊魁梧。 起初在魏国作秘书郎,不久便提升为征虏将军。 当他的父亲 【查看全文】
2 刘辟传原文_刘辟传翻译赏析刘辟字太初,选拔为进士宏词科,任韦皋府中幕僚,连续升官,任御史中丞、支度副使。韦皋死了,刘辟主持善后事务,暗示诸将向朝廷求取旄节。宪宗召他回朝任给事中,他不接受朝 【查看全文】
3 郭衍传原文_郭衍传翻译赏析郭衍字彦文,自称是太原介休人。父郭崇,以舍人之职跟随魏孝武帝入关中,官至侍中。 郭衍少年时骁勇英武,善于骑马射箭。周武帝建德中,因军功累迁至仪同大将军。又跟从周武帝 【查看全文】
4 陈仲微传原文_陈仲微传翻译赏析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 【查看全文】
5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檀道济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 【查看全文】
6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阅读答案与翻译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