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
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用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
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于官。
(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10.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 匆忙
B. 循故事当入对: 旧事
C. 岂应刺候主意: 探询
D. 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服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可实行教化。《诗》教人温柔宽厚,《书》教人疏通知远,《易》教人洁静精微,《礼》教人恭俭庄敬,《春秋》教人属辞比事。
B. 奏课是把官吏考课的成绩上报朝廷。考课是一种按照一定标准考察官吏的功过善恶,并予以升降赏罚的管理官吏的制度。
C. 大辟,指死刑,古五刑之一,俗称“砍头”。早期,五刑通常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以后,五刑更多为笞、杖、徒、流、死
D.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都有严格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死”,韩晋卿死为“卒”,可见其死时身份应为大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晋卿坚持法度,不畏强权。在“开封民争鹑杀人”事件中,他忤逆神宗宠臣,认定此案不是王安石所认为的“拒捕争斗而死”,而是“斗殴杀人”。
B. 韩晋卿审案公允,才干卓越。许多朝廷的疑难案件他都会参与讨论,后因为与王安石争论“登州府杀夫案”这个案子,更是在士大夫中知名。
C. 韩晋卿持法有度,坚持原则。皇帝安排他去审理宁州的案件,这种情况要在出差前先到宫中请示,回答皇上的问题,可他接受命令后就立即动身。
D. 韩晋卿法度谨严,不乏怜悯之心。他执法守正,为人忠厚,认为对死刑审批权应慎重。士大夫们私下里都很尊重他,不用法家的名号称呼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
(2)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鞫弗成者,必以委之。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郡守许遵掌管(主持)审讯,王安石又主持审理。
(2)每当案子判得虽然明确,但是如果有事关权责显要、屡次审问不能定案的,一定将案子交付韩晋卿审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故事”,结合动词“循”分析,应该译为先例、成法。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士死曰“不禄”。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士大夫们私下里都很尊重他”表述有误,“间”应为“更迭、交替、相间”。故选D。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执”译为执行、施行,“按问”译为查究审问,“主”译为主持。(2)“谳”译为审判定罪,“鞫”译为审问,“委”译为委托、托付。
参考译文:
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在做童生时期,每日诵书数千言。以擅长《五经》考中进士,历任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考核政绩上报朝廷获得第一名,升任刑部郎中。
元佑初年,韩晋卿担任明州知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重新施行,各地的计划大多仓促、混乱,唯独韩晋卿能关照百姓的便利,却又不违反法度。入朝担任大理少卿,升为卿。
韩晋卿自仁宗时就已主持司法,当时朝廷如有疑义,就交付公卿共同评议。开封有百姓为争鹌鹑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强盗拒捕争斗而死,杀之无罪,韩晋卿说:“这是斗殴杀人”。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那守许遵掌管(主持)审迅,王安石又主持审理,韩晋卿说:“当判死罪。”此事长期不能判决,满朝大臣为此争论不休,韩晋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而闻名。
元丰年间设大理狱案,多由内廷交付,韩晋卿主持公正加以审核,不分上下一视同仁。神宗称赞他的才干,每当案子判得虽然明确,但是如果有事关权责显要、屡次审问不能定案的,一定将案子交付韩晋卿审理。曾经受诏命审理宁州狱案,按照惯例应当入官回答皇上的提问,韩晋卿说:“奉旨行事,法律具在,岂能探询君主的心意,影响心里的判断呢?”接受诏命就立即执行。
诸州将判死刑的案件上报,执政厌恶其数量太多,将要弹劾不应上报者。韩晋卿说:“听讼断狱以求使人活命,是最大的仁慈恩德。如果因将案情上报而获罪,以后就不来报告了。”议论的人又打算援引唐朝当时覆奏的制度,令天下被戮者全部奏决、韩晋卿说:“案情可疑令人同情者允许上报请示,是祖宗的制度。但如果天下的犯人,都必须囚禁起来以等候朝廷的命令,恐怕今后死在狱中的人要比服罪的人多了。”朝廷对其所说的都予以施行,士大夫都推许他的忠厚,不称其为法家。(后来韩晋卿)死于官任上。
相关阅读
1 《宋史·辛弃疾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 【查看全文】
2 《宋史·刘甲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 【查看全文】
3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苏易简传》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 【查看全文】
4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 【查看全文】
5 宋史•孙何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 【查看全文】
6 《宋史·范仲淹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