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临洮阅读答案-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望临洮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唐军先后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尘足今古”句中的“今古”意贯上下两句,黄尘漫天、白骨遍野的景象,是从古到今都存在。
B.诗人通过“秋水”、似刀“风”、“黄尘”以及“白骨”等边塞战场特有的意象,为诗歌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
C.王昌龄诗“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句与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境界雄浑,气势恢宏。
D.此诗歌构思巧妙,手法独特,全诗共采用四幅画面,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15.常言“诗言志”,但王昌龄诗中几乎是对边塞风物客观描述。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4. D(“正侧结合的手法”错,应为“侧面描写的手法”)
15. 诗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2分)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2分)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五六句引用众人的说法,作者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在七八句以这里自古至今漫漫黄尘和遍地白骨的景象来作回答,来表达作者的反战思想。 

参考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简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相关阅读
1 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翻译赏析_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原文_作者王昌龄

《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鉴赏】 钱塘江在今浙江省,流经 【查看全文】

2 送任五之桂林翻译赏析_送任五之桂林原文_作者王昌龄

《送任五之桂林》作者为唐朝诗人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查看全文】

3 送柴侍御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送柴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 【查看全文】

4 《送窦七》《送柴侍御》阅读答案-王昌龄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4. 【查看全文】

5 《送柴侍御》《送高三之桂林》阅读答案-王昌龄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高三之桂林 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查看全文】

6 送柴侍御阅读答案-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吗?请作简要分析。 (2)三、四句于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