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B.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C.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D.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弦歌,即指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重视乐教作用,故“弦歌”也指礼乐教化。
B.《诗》,即《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稼穑,种植农作物叫作“稼”,收割农作物叫作“穑”,“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D.宰,在本文中指贵族家中的管家,与《促织》的“翼日进宰”中的“宰”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蔡的大臣害怕孔子去帮助楚国,于是派兵阻止他,孔子因此被困,绝粮七天仍慷慨讲诵,弦歌不辍。
B.子路对孔子被困的处境十分不解。孔子在解答中列举古代圣贤的事例来论证“不为穷困而败节”的道理。
C.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曹、卫时,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他被困会稽时,孔子以此阐述君子不遇的原因。
D.孔子通过与子路、子贡、颜回三名弟子对答,彰显自身志向、启迪弟子。三名弟子中,孔子最欣赏颜回的回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4分)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4分)
14.被困陈蔡时,孔子感叹“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并与三位弟子进行探讨。请分别概括三位弟子对此问题的看法。(3分)
答
10.B 【解析】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
11.D 【解析】《促织》中的“宰”是指县官。
12.C 【解析】例举重耳和勾践的事是为了阐述“君子生于忧患”的道理。
13.(1)遇和不遇,是时运的问题;贤能还是不贤能,是才能的问题。
(4分。夫,句首发语词,不译;时:时机,时运;肖:贤才,贤能;也,表判断。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君子能修明自己的道德,提出纲要并记载下来(或意译为“提出治国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
(4分。其:自己的;纲:事物的关键,此处作动词,提出纲要;纪:记载;不必:不一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子路认为孔子的言论还不够完善,让人不能够信服;
子贡认为孔子的学说道理太深太完美,人们不能够理解,需要降低要求;
颜回认为孔子的学说已经够完善了,但是国君不肯用,是国君的耻辱。
(3分,每点1分。不能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译文】
楚昭王想聘用孔子,孔子前往拜访答礼,路过陈国、蔡国边境。陈国、蔡国的大夫们一起谋划说:“孔子是圣贤,他所揭露抨击的事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任用,那么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步兵阻拦孔子。
孔子不能通行,断粮七天,与外界无法交往,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上,跟从的学生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慷慨讲学,奏乐歌诵不停。于是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那旷野不停步。’我的道不正确吗?为什么会到这地步呢?”
子路很生气,变了脸色回答说:“有德的君子是不会被围困的。料想夫子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啊;料想夫子还没有达到智慧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让我们前进。况且从前我听夫子说:‘做善事的人上天以福德报答他,做恶事的人上天以祸患报应他。’如今您深怀德行大义,已经很久了,为什么处境还如此困厄呢?”
孔子说:“你还不明白,我告诉你。你以为仁德的人一定会被信任,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你以为智慧的人一定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了;你以为忠诚的人一定会被报答,那么关龙逢就不会受刑了;你以为劝谏的人一定会被听从,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杀了。遇和不遇,是时运的问题;贤能还是不贤能,是才能的问题。博学深谋却遇不到好时机的君子有很多,哪里只有我一个呢?而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中,不因为没有人就不芳香,君子修养树立自身品德,不因为处境困难就改变节操。做事情,是尽人事;至于生死,是天命。所以晋国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困曹、卫时,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困会稽时。所以处于下位却没有忧虑的人,那么他的思虑不会远大;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的人,那么他的志向不会远大,怎么知道他们(重耳、勾践)后来的结果呢?”
子路出去,叫子贡进来,孔子把问子路的话又问了子贡一遍。子贡回答:“您的道很博大,所以天下没有能够容得下您的,您为什么不稍微减少一点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人能够种庄稼,但不一定能收获到;好的工匠手艺很巧妙,却不一定能合别人的意;君子能修明自己的道德,提出纲要并记载下来(或意译为“提出治国主张”),别人不一定能采纳。如今你不想着修习大道,却只求能够被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思想不够宽广啊。”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道很博大,天下没有能够容得下您的。即使是这样,您也推行您的道,世人不能用您,那是统治者的耻辱,您有什么过失呢?不被接受,然后才显出您是君子啊。”孔子欣慰地叹息道:“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小伙子!要是你有很多钱财,我就当你的管家吧。”
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查看全文】
2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阅读答案与翻译-《驼瓮俱失》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①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查看全文】
3 《史记·管晏列传》《国语·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与翻译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 【查看全文】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注]。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查看全文】
5 狱中上母书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 【查看全文】
6 蹇材望伪态翻译赏析_文言文蹇材望伪态原文文言文《蹇材望伪态》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