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B.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
B.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示致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的话,魏征认为这符合古理。
B.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
C.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
D.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4分)
(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4分)
13.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4分)
答
9.B [“安”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天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正”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其身”,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故选B。]
10.D [D项,“顿首,……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错误,“顿首”不是“低头拱手”,应该是“以头叩地而拜”。]
11.C [C项,“太宗……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错误,从文中来看,隋炀帝的例子不是告诫臣子,是告诫自己的,他说“帝王亦然”。]
12.(1)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莫、贵重、弹)
(2)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思、相继、去)
13.①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②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③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如果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为人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相关阅读
1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阅读答案与翻译-《驼瓮俱失》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①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查看全文】
2 《史记·管晏列传》《国语·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与翻译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 【查看全文】
3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注]。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查看全文】
4 蹇材望伪态翻译赏析_文言文蹇材望伪态原文文言文《蹇材望伪态》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 【查看全文】
5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查看全文】
6 狱中上母书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