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故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B. 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C. 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D. 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说”在文中指劝说。古时游说之士奔走各国,凭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
B. 伯王,在古代是指对霸者的尊称;伯,通“霸”,在文中意为诸侯联盟的首领。
C. “举冲橹”中的“橹”指战车,与《过秦论》中“流血漂橹”的“橹”相同。
D. “士民”在古文中常有“士大夫和庶民”的意思,在文中泛指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以及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等。
B. 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如矛戟、弩、矢等,并非都在战场上损毁,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
C. 战争持续时间长,将官身不离铠甲,能在一年内建筑好护城设施就算是很快了,而攻下三城后还有余力再出兵的则更难做到。
D. 智伯瑶用兵盛极一时,但最终被天下人耻笑;而英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情花钱少,所用时间长,却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4分)
(2)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4分)
14. 苏秦在文中提出“战攻非所先”的观点,他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B
11.C(《过秦论》中的“橹”指大盾牌。)
12.C(“拔城”应为“攻下敌城”)
13.(1)中山国全国(或译为:动员全部兵力)奋起迎击燕、赵两国,在南边的长子作战,打败 了赵国;在中山国以北作战,战胜了燕军,杀死燕将。
(2)那些贤明的国君与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他们)不动武力而诸侯会服从,态度谦逊推让而丰厚的财物会到来。
评分标准:共8分。
(1)①悉:全②南战于长子③克:战胜(攻破或打败),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意通顺1 分。①②③答出1点不给语意分,答出2-3点给语意分。
(2)察:精明(明察事理)。辞让:谦逊推让(谦让)。重:丰厚(贵重)。赂:财物。各1分。
意思相近即可。
14.①战争消耗大。
②把战争放在首位会招来亡国的祸患。(结果恶劣)
③英明的君主不把战争放在首位,能够成就王业。(或“把战争放在首位不是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道:“英明的君主和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真想完成霸王大业的志向,那就不要把战争摆在首位。战争是国家的祸害,让都邑消耗财力。那战争的祸害(非常明显),士人听说将有战事,就捐献私人财产(给军队)而充实军中的市场,运送饮食来犒劳敢死的勇士,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一说,“令”为“将领”),杀牛(设宴)款待战士;凡有市场的城邑没有不停止营业而为战争服务,这实在是虚耗国家财富的做法啊。
“在开战的第二天,尸横遍野,(人们)扶着受伤的将士。死者(的家属)倾尽家财安葬(亡者),受伤将士耗尽钱财以求医问药,平安返家的,在家中欢聚饮酒作乐,所以这些花费和死伤者的开支相等。所以人们在战争中的耗费,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军队出战,矛戟折坏,弓弩损毁,战车破坏,战马疲惫,箭损失大半。甲胄和兵器是官家自己花钱买的,有的被士大夫藏起来,有的被军中杂役窃取,即使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国家有这两种耗费,而能使诸侯服从的,那就太少了。
“攻城的消耗很大,百姓修补遮蔽矢石的用具,运送战车,国中的人为制造兵器而疲惫,战士为开挖地道等徭役而困乏,将官身不离铠甲,一年之内能够攻下敌城,就算很快的了。上面的长官由于久战而倦于进行教化,士卒被兵器伤残,所以攻下了三座城,还能战胜敌人的就太少了。
“从前,智伯瑶攻灭范氏、中行氏,杀死他们的君主,灭了他们的国家,又向西包围晋阳,吞并了两国又使一位国君处于困境,这可以说是用兵盛极一时了,然而智伯瑶终于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把战争放在首位,灭掉范式、中行氏所招来的祸患。
“从前,中山国全国(或译为:调动全部兵力)奋起迎击燕、赵两国,在南边的长子作战,打败了赵国;在中山国以北作战,战胜了燕军,杀死燕将。中山国不过是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对抗两个万乘大国,两次作战都取得胜利,这算是用兵的典范了。可是中山国最终被灭亡,国君逃亡齐国做了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战事不节制招来的祸患。由此看来,由于战争导致败亡的事,可以从历史事实中看到例证。
“现在(有的国家)竭力战争且屡战屡胜,守城不被攻克,这不仅让人感到难以办到,而且也害人不浅,那么诸侯必然视他为仇敌了。那些贤明的国君与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他们)不动武力而诸侯会服从,态度谦让而丰厚的财物会到来。
“所以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必出动兵力就能战胜敌人,不必运用攻城的战车,敌国的边城就会投降,百姓还没有觉察而王业就已经完成。那些英明的君主处理事情,费用少,时间(虽)长,却可取得长远的利益。所以说:后发制人可让诸侯归附并加以驱使。”
相关阅读
1 牛首马肉原文_文言文牛首马肉翻译赏析
文言文《牛首马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 【原文】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其衣断带相望而 【查看全文】
2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 【查看全文】
3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未返,大掠鄯州而去。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 【查看全文】
4 张嶷传原文_文言文张嶷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张嶷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 【查看全文】
5 刘晏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刘晏传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查看全文】
6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阅读答案与翻译-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