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③龙逄,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下列对文中 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
B.亲戚,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
C.辞色,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
D.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属于重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太宗善于自省,他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
B.魏徵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证据。
C.魏徵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的愿望,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桀纣覆辙。
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曾以虞世基逄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4分)
(2)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4分)
14.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
10.(3 分)B(原文标点为: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3 分)C(“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错,应是“温和的言语和态度”)
12.(3 分)B(“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错。由“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一句可知,魏徵并没袒护亲戚,更谈不上隐瞒)
13.(1)我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知晓。(4分。“定”“尽”“其”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假如他的君主刚愎自用,认为只有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4 分。“自贤”“既”“ 保全”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①太宗念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②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③希望他能够悔改,成为有益于国家的人。(3 分。每点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此地步呢?”太宗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
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徵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徵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徵,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保存痕迹。”有一天,魏徵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徵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徵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徵五百匹绢。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奉事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相关阅读
1 《史记·管晏列传》《国语·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答案与翻译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 【查看全文】
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注]。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 【查看全文】
3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查看全文】
4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阅读答案与翻译-《驼瓮俱失》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①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查看全文】
5 蹇材望伪态翻译赏析_文言文蹇材望伪态原文文言文《蹇材望伪态》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 【查看全文】
6 狱中上母书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