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论赦令》

发布时间: 2023-01-28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赦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B.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C.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D.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B.四海:指的是环绕在我国四周的海,泛指天下、全国。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四海”意同。
C.《周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D.“渐危笃”的“笃”指病重,与《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引用“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意在表达对于有罪的人不能一再赦宥,不然会打击好人。
B.唐太宗主张不能滥用赦免,将诸葛亮与梁武帝作对比,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中大化,梁武帝数年一赦而国家倾覆。
C.唐太宗认为制定法令条款要力求简约,一个罪名不需要定多种处罚条令,条款过多不利官员记清楚,容易滋生奸诈事端。
D.唐太宗对侍臣们强调,颁发诏书制定法令要效仿刘邦和萧何的谨慎,朝廷诏令要有固定格式。他认为诏令格式不固定就会让人有机可乘。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⑵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14.长孙皇后生了病,却断然拒绝太子用赦免囚徒的方法来为她祛病求福,她拒绝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10.C。解析: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11.A。解析:混淆了庙号与谥号。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谥号是指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12.B。解析:“梁武帝数年一赦”错,原文是“梁武帝每年数赦”。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侍养杂草会伤害禾苗,施恩惠给犯法作乱的人会伤害好人。(惠:名词作动词,施恩惠;奸宄:犯法作乱;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⑵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多次变更法令,实际上不益于法治,应该让(他们)仔细审定,不要使法律条文互相牵连。(数,多次;益,名词做动词,有好处,有益处;互文,互相牵连。)
14.长孙皇后生了病,却断然拒绝太子用赦免囚徒的方法来为她祛病求福,她拒绝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14.
①生死有命,非人力可为。
②赦免犯人是国家大事。
③不可因宗教祸福论乱国家法度。
⑷国家法令不能因自己而被扰乱。(答到3点即可)

附译文: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大凡国家赦免宽恕的恩典,只是惠及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侍养杂草会伤害禾苗,施恩惠给犯法作乱的人会伤害好人。’。从前‘周文王制定刑罚,对触犯刑罚的一概不予赦宥’。还有蜀先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我曾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到他们讲说治乱之道,他们已经讲得很齐全了,但从来不曾讲到赦宥。’因此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几次赦宥,终于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今四海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只怕赦宥会使无知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国家的法令,一定要简约,不可以一个罪名定很多 种处罚条令。条款太烦琐,官员不能够完全记清楚,反而会生出许多奸诈的事端来,如果要开脱犯人的罪名,有人就会援引从轻的处罚,如果要把罪名硬加到别人头上,就会用从重的处罚。多次变更法令,实际上不益于法治,应该让(他们)仔细审定,不要使法律条文互相牵连。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皇帝诏书的格式,如果不固定,恐怕会滋生出许多奸诈行为来。《周易》说‘像出汗一样发号施令’意思是说皇帝的诏书,像汗水流出身体,一旦发出就不可收回。《尚书》说‘谨慎地下达命令,命令一出就要坚决执行,不可反悔’。汉高祖时,事务繁忙,没有空闲,萧何也是由小官起家,可制定出的律令,都整齐划一。如今我们应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不可轻易颁发诏书,格式也一定要小心审定,让它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皇太子承乾对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长孙皇后说:“生死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涵养福气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向来没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都没有效果,那么又去乞求什么福分呢?赦免犯人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不过是皇上有意识保留的一种外来宗教罢了,常怕做出有违事理体统的事情。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说的办。”



相关阅读
1 刘晏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刘晏传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查看全文】

2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

太宗贞观八年。初,吐谷浑可汗伏允遣使入贡,未返,大掠鄯州而去。上遣使让之征伏允入朝称疾不至仍为其子尊王求昏上许之令其亲迎尊王又不至乃绝昏伏允年老,信其臣天柱王之谋 【查看全文】

3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 【查看全文】

4 张嶷传原文_文言文张嶷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嶷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 【查看全文】

5 牛首马肉原文_文言文牛首马肉翻译赏析

文言文《牛首马肉》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 【原文】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其衣断带相望而 【查看全文】

6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阅读答案与翻译-贾谊《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 【查看全文】